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也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学者,在生命的长河里,他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教授宋耀祖。峥嵘岁月,风云流荡。自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以来,他始终拼搏在热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阵地,着重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约180篇,与朱德忠合编  相似文献   

2.
他,出生于拥有"阳伯雍无终山种石得玉美丽传说"的河北省玉田县,毕业于盛满全国美誉的清华大学;他,踌躇满志,青年时就在科学界崭露头角,引人注目;他,意气风发,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优雅。他就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生物制造研究中心教授史廷春。  相似文献   

3.
<正>加州大学"学术之旅"积累的丰富药理和毒理学研究经验,加上清华大学"非常好的"平台,让陈立功相信,无论是个人的学术事业,还是中国的药物创新,他都有理由去再立新功。"我坚信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药理和毒理研究团队,必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理和毒理学实验室。"41岁的陈立功豪情满怀。毕竟对于科学家而言,40多岁正是经历与学识正处于蓄势待发、势不可挡的学术"青年"时期,更何况陈立功此时已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阵列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正在徐勇看来,清华大学是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他来自湖南益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初中开始寄宿,高中在当地数一数二的"苦学校"一心苦读,最终圆梦清华。清华带给徐勇的既有开启科研之旅的机遇,也有高手如云环境下奋发图强的压力,"感觉自己来清华以后比高三时还累,但回想过去那些艰苦中奋斗的日子,总是感到轻松而愉悦。"就像他热衷的理论推导一样,过程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5.
曾强,1963年出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87年在经管学院获硕士学位后,进入国家计委工作。他先后参加了一些国家重大改革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完成了"历史的雄辩--1949-1989年中国经济素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能源领域的专家,他心怀社会责任。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敢于直面舆论压力,他就是今天我们要采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倪维斗教授。  相似文献   

7.
倪正东,Zero2ipo创网CEO,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和财务管理专业在读博士,清华大学工学硕士;亚洲第一个创业计划竞赛--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创始人之一,首届和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竞赛的主要组织者,清华大学科技创业者协会第三任会长.倪正东从1997年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创业与风险投资在国内外的发展,在研究期间他的主要著译作品有:<数字化商业>、<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和<风险投资浪潮>.  相似文献   

8.
他的一生都与水利工程相伴,拦河筑坝,调水发电。即使晚年行动不便,他也要每天看一看家中墙上挂着的长江三峡、隔河岩、密云水库、葛洲坝等工程的照片。2013年6月21日13时42分,这位101岁的老人告别了他的水利人生,撇下了他曾参与的一个个水利工程,驾鹤西行。他就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张光斗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一个贫寒家庭,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温饱。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32-32
徐井宏,一个来自于黑龙江的普通家庭的学子,198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从此便开始了与清华的不解之缘。八年的学习和熏陶,使他在清华大学严谨求实  相似文献   

10.
曾经是清华园"小主人"的杨振宁没有料到,1997年6月2日这一天,当他年逾古稀之时,他又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身份回到了清华园,回到了为他的人生和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的所在,在以人生为轴心、事业为半径的漫漫旅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10,(15):45-45
拼命精神感动外国教授 1931年9月,正是初秋,是北京一年中最清爽舒适的日子。钱伟长穿着他生平的第一件崭新长袍,独自来到清华大学报到。当时清华大学规定,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就要到体育馆进行体格检测。正是这一次体格检测,使大家看到了一个“勇于拼命”的钱伟长。  相似文献   

12.
刘蔚如  李颍 《金秋科苑》2012,(20):25-28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自1961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文虎教授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尽管笑称到2011年就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却并未打算就此止步,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还要无怨无悔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3.
刘达是中国共产党派往高等院校的首批领导干部中的重要一员,先后创办过三所高校,在五所高校担任过一把手,被朱镕基等称为"杰出的教育家",可他本人却拒绝"教育家"之头衔。从刘达在战火中的求学经历出发,探讨了其教育思想的来源,概要介绍了他在创办或管理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方面,所做出的诸多不同寻常的举措。认为,刘达纵使不是优良办学理念的首倡者,但他无疑是这类理念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维护者。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国家政策严重"左倾"的时候,他甘冒巨大风险,去努力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他参与创立的制度、参与塑造的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等,还在他工作过的大学持续产生影响。而他敢于坚持真理、绝不违心认错的英雄气概,更有持久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蔚如  李颍 《今日科苑》2012,(20):25-28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来说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自1961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文虎教授把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奉献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尽管笑称到2011年就完成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却并未打算就此止步,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他还要无怨无悔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5.
正专家简介:孙富春,1998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后出站。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即将来临。翻开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史,你会发现一个闪光的名字——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对核科学技术有多面的重要贡献;他的科学生涯,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壮大密切相联。1995年1月12日,王淦昌与钱学森、黄汲清、王大珩一起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  相似文献   

17.
N.维纳在清华大学与中国最早计算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教授来华任客座教授。其前后有关的原始信件及资料,证明了他在清华大学与李郁荣等人开创了中国模拟计算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叶企孙的名字,又重新被人提起.说他是中国科技基石,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把握了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名声大噪.然而,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却在1952年离开清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1967~1977年间,忽然销声匿迹,仿佛科教界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是一门文理工大交叉的综合学科,在清华大学创建认知科学绝非偶然,创建全学科覆盖、多学科交叉的认知科学是势所必然。近年来,由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的建立,认知科学从交叉学科发展为成熟的单一学科。清华大学的文科建设和认知科学发展,可以说是发学科交叉之先声,开学科综合之先河。为探讨文理交叉学科建设的作用及意义,本刊约请清华大学首任文科处长、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谈谈他参与创建认知科学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校园幽默     
《知识窗》2010,(6):33-33
去清华大学 放暑假了,明明想去看看自己一心向往的清华大学,可他迷路了。这时,一位文质彬彬,抱着几本厚书的教授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