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2.
余启明 《现代语文》2005,(10):45-46
一、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可能性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充分说明,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语言就是和音乐同出一源的产物,区别的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3.
兼爱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相似文献   

4.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财用     
荀卿言富国之道曰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所谓裕民者,取之有制,使之优厚之谓也;所谓节用者,使之出入有度,足以相掩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7.
中国之农人,占人口数四之三,试乘滬宁车自上海至南京,自玻窗左右望但见绿树环村,禾麦满野,无非农村也.推之其他铁道两旁所见无非农村也.故中国者农村之积也,既积村而成国。则调查农村经济.即研究国民经济之关键.惟调查农村经济,其事甚难;欲尽中国之农村而调查之,比较之,此决非一手一足之烈,惟有望政府实行之耳.作者前曾以个人名义委托昆山各乡村小学校从事社会状况之调查,以所获甚少,久未发表.兹特就所得材料,略加整理,取其有关农村经济者,分项述之;所谓『慰情聊胜无』,阅者幸勿笑其简陋也.  相似文献   

8.
農民之大敵有三;曰水災,曰旱災,曰蟲災是也.此三大敵,現在確少少有人注意;如開濬河道,以免水災.提倡林業,以防旱災.捕捉害蟲,以除蟲災.此外更有莫大之大敵,尚無人顧及,此大敵維何?曰火災是也.夫火之為患,其禍甚烈,其始也,一擎微燈,一根火柴,均可爲起火之原因.櫛比之屋,重疊之稻草,麥稈,均可為火災之媒介.偶一不慎,天乾風燥,釀成大禍,此固無人不有談虎失色之態也.  相似文献   

9.
杨才红 《天津教育》2013,(16):53-53
一、学习方法具有生成性,应当坚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可见,古人在其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现,学习方法是自主而非被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诗词,讲求声韵格律,这是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相似文献   

11.
甲午马年夏,“好声音”风靡华夏国.忆往年,歌美人劲,好评如潮,乃新启第三季,闪亮登场,纳各路歌手贤才于其中.引余执笔以记之. 予观夫现场盛况,在浙江卫视.亮歌喉,争美声,热热闹闹,此起彼伏;师尊生强,独具特色.此则“好声音”之大观也,观者之心备矣.然则北抵漠河,南至海南,男女老幼,争相观之,所观之物,得无异乎? 若夫歌手演绎,精彩纷呈,激昂奔放,热情洋溢;清新甜美,甘之如饴;婉转悠扬,雌雄莫辩;和音默契,情真意切.观学员也,则有赏心悦目,感慨万千,情之所至,涕然而泪下也.  相似文献   

12.
多寡略 众情纷纭,以多辨寡;敌势汹涌;以寡制多.盖顺而数之,则多为贵;逆而数之,则寡为尊.以多辨寡者,顺用其多也,以寡制多者,逆用其寡也.  相似文献   

13.
郭橐驼者,种树之能手也;张老师者,带班之精英也. 昔者,丰乐乡有一奇人,能顺木之天性,而致其硕茂且其实早而藩之也.环视四郡,未有不慕之也.遂使柳河东为其作传,得以名传百世也. 今亦有一狂人居于分宁城中,好以诗书育人,以道理度人,以明令治人.吾尝从而学之久矣,故作此篇,以叙其山谷之遗风.望诸君见之,亦能有感而发矣.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  相似文献   

15.
复雅是南宋词坛的一个重要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大致有三种:政教之雅;诗化之雅;醇雅.从时间上看以开禧北伐为断,前期以诗化之雅为主,后期以醇雅为主,政教之雅则贯穿其中.南宋人对种种不同的雅词的提倡中也包含着一些共同的趋向,如尊词体、典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7.
锲而不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瓜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  相似文献   

18.
古代大教育家孟子说:"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提倡.  相似文献   

19.
绘景寄情类     
【锁定考点】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2.翻译文言语句:3.理解并概括文本主要内容;4.理解并分析作者思想感情;5.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或语段;6.理解写作手法。【新题演练】一、《醉翁亭记》(节选)阅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