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9,(12):20-21
1862年9月,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彼得堡隆重揭幕。其创建者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安东-格里戈利耶维奇·鲁宾斯坦担任首任院长。以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歌唱家都出自鲁宾斯坦兄弟执掌的俄罗斯最早、也最负盛名的音乐学府。这足以表明鲁宾斯坦对俄罗斯音乐乃至世界乐坛的贡献之巨。  相似文献   

2.
饮誉世界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与柴科夫斯基有着不解之缘。1866年,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同年他聘请26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进院当教授。柴科夫斯基在院任教11年,与尼古拉建立了终身友谊,他的不少作品都由尼古拉演奏和指挥。1881年,尼古拉去世,柴科夫斯基心怀悲痛写了一首钢琴三重奏,题名(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表达对尼古拉的知遇之情。柴科夫斯基为此院的教学和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他同时是俄罗斯成就辉煌的代表性作曲家,所以后来这个学院就被命名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学院临街…  相似文献   

3.
在前苏联享有盛誉的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生于彼得堡。父亲是位化学工程师,与大名鼎鼎的门捷列夫一起共事。母亲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弹得一手好钢琴。父亲也很喜欢音乐,歌儿唱得极好。这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乐曲和歌声伴随着小肖斯塔科维奇成长。从孩提时代他便崭露音乐天才,9岁开始学钢琴,11岁开始作曲。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诗人亚·勃洛克称俄罗斯文化为综合体是不无道理的,他写道:“我们可以列举文化中珠联璧合的无数实例,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如:普希金和格林卡,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莱蒙托夫和鲁宾斯坦,果戈理和费多托夫等等。俄罗斯的绘画、音乐、散文、诗歌等的相互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对此,弗·斯塔索夫说,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是亲密无间、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研究俄罗斯的文学史和艺术史,可以发现许多文化巨匠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之处,例如巴·费多  相似文献   

5.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萧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他自己曾说过,他生长在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在音乐学院里学习过几年,是位优秀的钢琴家。父亲热爱音乐,而且歌唱得很好。在萧斯塔科维奇一家的朋友和熟人们中间,有许多喜欢参加家庭演奏会的音乐爱好者。他能准确地记住从工程师、卓越的大提琴家和热情的室内乐爱好者住着的邻室里传来的音乐曲调。他的身边时常聚集着一批演奏莫扎特、盖德恩、鲍罗廷和柴可夫斯  相似文献   

6.
蔡莉娴 《世界文化》2009,(12):30-31
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应朋友之邀去俄罗斯游玩。先抵达圣·彼得堡市,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国家美术馆、圣·彼得大教堂,欣赏了芭蕾舞,瞻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游览了冬宫和夏宫等著名詈点。我们还在彼得保罗要塞乘船,在涅瓦河上观光古典又迷人的圣·彼得堡市容之后去了莫斯科,由那里回国。十多天的旅游虽不算长,却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7.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8.
法国歌剧和教堂乐作曲家古诺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使古诺幼年就受到音乐的薰陶。古诺在圣路易公立中学完成学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由导师阿莱维教对位;又在费尔迪南多·帕埃和让·弗朗索瓦·勒絮尔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学作曲。1839年,古诺荣获罗马大奖。他在罗马期间,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辉煌的教堂音乐,同时也谱写了两首弥  相似文献   

9.
刘亮 《世界文化》2011,(12):12-15
伊萨克·伊利奇·列维坦(1860-1900)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列维坦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美有非凡敏锐的感受力,他善于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朴素、内在的魅力,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所熟悉的、处处可见的典型景物,表现人的思想、情绪,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列维坦多以黄昏、傍晚、暮色为主题,情趣谐和,意境幽邃,寓情于景,深刻而富有个性地表现了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生命的联系。他酷爱俄罗斯文学和音乐,把自己从文学和音乐中汲取的养分都糅进画作之中,开创了俄罗斯风景绘画的新境界。被誉为“歌咏大自然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以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 《西部女郎》等闻名于世的普契尼是被誉为威尔第(1813-1901)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 普契尼出身音乐世家,曾曾祖父雅可莫,曾祖父安东尼奥,父亲米歇尔和母亲阿维娜·玛吉都属所在时代的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或风琴手等。  相似文献   

11.
在俄罗斯,有一位美丽的妇人,她那张无可挑剔的面庞惊艳四方.但是她30多年的时光都是在西伯利亚一个小镇上度过的.终于有一天,她被获准到彼得堡与丈夫团聚,妇人的丈夫一直都在彼得堡工作.她便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来到彼得堡,可刚刚要走出车站的时候,却发现钱包被盗了,而那是她整整半生的积蓄啊!  相似文献   

12.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3.
和娆 《世界文化》2022,(12):25-29
<正>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韦列夏金(1842—1904),19世纪俄国写生画家、文学家、旅行家、民族志学家、军人、战地记者,俄罗斯最著名的军事画家之一。他出生于切列波韦茨(诺夫哥罗德省,今沃洛格达州)的一个首席贵族家庭,9岁考入海军武备中学,毕业后短暂服役;1860年考入彼得堡艺术学院,随俄罗斯画家阿·马尔科夫、费·莫勒和亚·贝德曼等人学习;1863年弃学前往高加索,在那里创作了许多写生作品;1864—1865年远赴巴黎,在法国著名学院派画家让·杰罗姆的指导下学习绘画。  相似文献   

14.
陆家齐 《世界文化》2005,(11):29-29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在音乐上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  相似文献   

15.
感受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音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我赴美研修,对密西根大学进行了近3个月的考察。当然,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并非音乐,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偏爱,才对该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生活给予较多的留意。而这种只鳞片爪的了解,称之为“感受”则更为客观准确一些。美国高等音乐院校可分两类,一类属独立的音乐学院,像纽约的朱利亚音乐学院、费城的科蒂斯音乐学院、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等。其学校结构与中国的音乐学院大致相同。另一类则是设在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如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哈佛大学音乐系、印弟安纳大学音乐学院等,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显然,密西根大学音乐…  相似文献   

16.
左贞观是著名的俄罗斯籍华裔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荣获“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的华裔艺术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6岁到俄国定居。我接受的是中俄两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这使我的生活很有意思。我的根在中国。”这便是左贞观在接受我采访的开场白。左贞观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系中俄混血血统。其父母均曾在复旦大学教书。适值1958年反右时期,其父遭遇不公正待遇。1961年,母亲将其4个孩子统统带往前苏联学习生活。左贞观曾求学于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毕业后,作为职业作曲家,他在前苏联对华广播的…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出生于法国南部与西班牙接壤的山区小城锡布尔一个工程师家庭,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巴黎。他从小就接触音乐,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188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在音乐创作上就爱标新立异并追求崭新的音响效果。他在精神气质方面深  相似文献   

18.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9,(1):26-26,27,30
上个世纪50年代,一首节奏欢快、旋律奔放的前苏联舞曲《马刀舞》倾倒了我国的音乐爱好者,该曲作者前苏联亚美尼亚作曲家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也随之几乎成了在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半个世纪过去了,《马刀舞》与哈恰图良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今天我们将这位杰出的作曲家介绍给读者以纪念他逝世30周年,重温他为人们作出的巨大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潞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屈老夫子的这诗句来形容我国上演西洋歌剧的情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西洋歌剧即OPera是发源于意大利的一种音乐戏剧。抛开早年萌芽于欧洲民间、教会或宫廷的各种带音乐、歌舞的戏剧体裁不说,就从1597年佛罗伦萨的作曲家贾可波·佩里等人刻意制作的歌剧《达芙妮》开始,至今也有将近400年的历史了。它从意大利传到奥、法、德、英以至遥远的北欧、俄罗斯,在各国生根开花,成为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歌剧,统称“西洋歌剧”。近百年来,它又与美国民间的音乐、歌舞结合,构成了更具群众性的音乐剧(Musi-…  相似文献   

20.
说到俄罗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是俄国古典音乐之父格林卡,还是天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奔放豪迈的《卡玛林斯卡雅》,还是美丽忧伤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悠长静谧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是轻快愉悦的《喀秋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