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夺其造化”,是其美学思想核心。郭熙强调了创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生命活力;创作主体必须直接审美观照自然山水;艺术家必须善于营造一个兴奋适意的创作心态;“三远”论表明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走向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2.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3.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 ,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 ,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自其诞生以来,对“远”的要求,向“远”的发展即为一项重要任务,在传世的山水画中,无不以“远”见长,北宋中期郭熙总结为“三远”。本篇首先介绍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并分析“三远”的内容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远论”是郭熙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大的赁献。“三远论”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远”则是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之精神和规律的体验与追求之手段,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只有通过《林泉高致》中“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的绘画方式才能实现,进而达到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空间意识。郭熙的“三远”论,是他对山水画意境的一种有力概括,从表现“远景”开始,进而构成“远势”并弛向“远思”。画中“远”的空寂,使人的思绪跟着山水的“远”而无限延伸,渐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及哲理性的文献,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宗炳《画山水序》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篇论述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学术界对《画山水序》的各种理论命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宗炳在传统山水画创作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系统的山水画理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却是非常薄弱的。慧远强调以"形象"的审美体悟本体的"形象本体"之学,为山水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思想基础。宗炳追随慧远并接受"形象本体"之学,这是形成《画山水序》前瞻性的山水画理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山水画理论的集大成。它的美学价值在于明确回答了山水画的本质特点是源于人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论述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山水景物变迁的对应关系。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提出对自然山水“取之精粹”的艺术概括的观点,以及中国山水画的视觉原理和空间表现的“高远、深远、平远”即“三远”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1.
郭煕的山水画继承前代传统,师法造化,真实探索自然山川的奥秘,对中国山水画观察、表现自然的方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溪山楼阁图》,将宏伟奇险的山川景象和精工之极的界画楼阁融为一体,表现出画家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在皴法、树法、墨法、章法等表现技艺上,对前人的传统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变革。山体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雄伟壮观;杂树表现丰富,层层推远;楼阁一笔不苟,井然有序;留白连天接水,上下呼应;设色古雅沉稳,层次分明,表现出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为北宋山水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郭煕提出的"三远"理论和艺术实践,是他对中国山水画作出的最大贡献。"三远"不仅科学合理地结构了画面的布局形式,而且还指向了一种精神的追求,超越客观物象的局限而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宋代山水画法度森严,百代标程,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倩 《宜宾学院学报》2007,7(8):116-117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时期,这表现在宋代画院绘画不仅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而且进一步引入了"以诗入画"的美学原则。本文以宋代院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为切入点,阐述宋代画院绘画"以诗入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5.
"形"与"神"是中国画论史上重要的对立统一的概念,《淮南子》里提出的"形神论"在中国画论关于形神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先驱和拓荒者的作用,有了这一基础,才为魏晋以后比较系统的美术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将《淮南子》"形神论"与先秦及后代相关思想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其次对《淮南子》中涉及"形神论"的具体章节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展现其在画论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开掘出其更多更深层次的艺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董源与黄公望,两位都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董源生活在五代,其《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都是我国关术史上少见的珍品。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及主张,对后人影响颇深。宋代米芾对其推崇备至,元代赵孟颊、高克恭及“元四家”几乎都从董源那变化出来,而最能将董源的江南画派发扬光大的则非“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莫属。黄公望遵循董源以造化为师的创作道路,以笔墨精湛,苍茫秀逸,澹远宏浑的艺术风格被董其昌称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画院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并拓展出一个学董为风的时代,不但发扬光大了江南画派,而且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的画风。  相似文献   

17.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书卷气和抒情性。林纾书法审美趣尚、书法论述和书法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文人画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进一步发展了张彦远"以书入画"的理论:从人物画推及山水、花鸟扩大了题材,书法笔法、笔意入画更是影响深远,为文人画"以书入画"理论在元代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强调画家主体精神的自由;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从唐宋主客体相融发展到元代借景抒情、明代直抒胸臆。画面客观描绘性逐步减弱,主体表现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审美标准崇逸贬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对视觉形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