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牟宗三与殷海光之间的断交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一桩重大公案,直接引发了中国当代自由主义者与新儒家之间的大论战,关联到众多学术人物与学派,尤其是与中国当代思想史以及现实社会的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章以大量翔实史料为基础,对这桩学术公案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与论述,回顾与反省了中国当代两大学派:自由主义与新儒家之间在思想上从交往互动到对立、冲突与论战,再到对立、冲突消解而趋于一致的历史和前景;指出:“‘一个继承五四自由主义传统,而不受五四反传统思想所囿的新时代的到临。’是当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结合观发展经历了多次论战。“中体西用”论失败后,科玄论战中,玄学派所提出的东方文化的特性问题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自由主义与新儒家的对立也从相反的意义上说明了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单纯地学习西方,也不可能从传统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求中西文化的结合过程中较为合理地解决了结合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1887—1969年),中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阐扬儒家传统文化,力倡“唯实的唯心主义”和“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鼓吹建立“修正的民主政治”,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张君劢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那场“科玄论战”的关系试做再探讨,特别是对论战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张氏的思想矛盾做进一步分析。一、张君劢———“科玄论战”的主角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到清华大学对一批即将赴美的留学生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以及中国农村性质问题展开了论争。这场大论战持续时间长,影响也很深远,而且参加论战的人员比较复杂,牵动着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但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史学界的“正统派”——科学史学派却对这场论战态度冷淡,几乎无人参与其中。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论战的起因和目的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科学史学派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会参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争论;论战的议题不在科学史学派的研究范围内;论战的参与者并没有被主流学术圈接纳;科学史学派与论战各方在治史方法上有着巨大差异;论战的起源、发展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战的党团性使得科学史学派对它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5.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将其视为应继承下来推广开去的道德“金规”。这就与五四时代进步思想家的观点完全对立。围绕同一孔子,如此褒贬不一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儒家的科学评价,更影响到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走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一桩历史公案——梁实秋与鲁迅之争,主要集中在人性、翻译等四个方面。导致这场争论的原因主要有三:自由主义艺思想和无产阶级艺思想的碰撞;留学英美作家群与留日作家群化观念、审美情趣的差异;大革命失败后特殊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文化守成主义是一种立场,又是一种观念,其基本的指向是注重稳定,反对变革,因此它是平衡激进主义思潮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也在历史上扮演过负面的角色。对文化守成主义的得与失,要进行历史的分析。评价它,也不能离开与它对立的激进主义思潮和自由主义思潮。这些思潮往往是互动的,彼此的牵制,保证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合理性。海外新儒家要解决的是西方社会的问题,不能用它来否定中国五四启蒙主义的功绩。一些文化守成主义者把五四与"文革"并论,归入激进主义,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被公认是一位重建中国知识思想信仰世界的中坚人物,80年来,随着阐释范武的转移和研究焦点的转换,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不断深入,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文从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形成的内外理路及价值评判、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与五四西化派激进思想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文化化合与新儒家的关系及<欧游心影录>文本研究等角度系统梳理80年来该领域梁启超研究的学术成果,并标示继续研究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问家和政治家。就学术方面而言,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现代新儒家《文化宣言》的发起人.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从政治方面来看,他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旧政协代表,起草过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但长期以来,由于张君劢曾支持国民党内战,被共产党宣布为最后一名战犯,人们对他学术一面,特别是1923的“人生观论战”研究较多,而对他的政治一面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在当时他的政治活动比他的学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文化宣言》是当代新儒家的理论纲要。从一本性、宗教性和学术精神三个方面掘发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周详地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民主的关系,并积极探寻世界文化的未来趋向。其学术价值在于,展现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雄心与壮志。拟对宣言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廓清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握传统文化内部结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这是“五四”新文化人和他们的反对派争论的聚焦点。因在这一问题上无法愈合的分歧,最终形成了中国人文传统的现代分野。新文化人积极倡导传统的下层文化,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则极力维护传统的上层文化。他们之间在这一问题上的各自主张,不仅显示了两者对传统文化内部关系的现实态度根本对立,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在建筑自己的文化体系时,是搜寻不同的历史素材作为各自的文化来源,这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演进轨迹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即是试图通过对新文化人和他们的反对派(主要是现代新儒家)对传统文化内部关系处理的粗略比较,勾勒两者的  相似文献   

13.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哲学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参与社会政治变革的方式,是可以划分为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不同,同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与心理类型有关,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这两大社会思潮的对立也由是而分.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德育教育的先驱,他们所倡导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我国道德教育历史中的宝贵财富,也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契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帮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应批判地继承儒家德育传统的精华,以丰富和创新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与五四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多有对立。五四前后冒起的一代人虽曾深受太炎影响,但他们因应世变而亟欲摆脱太炎学术的影响,以新知识取代旧传统,透过怀疑古史、废弃汉字、重估一切价值企图实现"再造文明"之梦。本文以章太炎与五四那代人如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及傅斯年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尽管有差异,但到国家危在旦夕时,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壁垒分明。同时,本文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80年而五四迈向100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不但未为五四那代人突破,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19.
李世和 《学习之友》2006,(11):58-59
历史上有许多公案。什么叫“公案”?一般认为,公案就是: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唐代诗人韩愈和贾岛之间对诗句“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探讨,就是一桩公案。  相似文献   

20.
自然法学说与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两个不同的理论模式,近代以后,二者结合到一起形成古典自然法学派,这种结合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合理性;同时,基于与自由主义在理论特征方面的内在契合,它们又共同构成了17-18世纪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论证方式,并一直影响到自由主义以后的发展.厘清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