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披肝沥胆研究,一朝获得政府重奖,”或是“不经意买下两元彩票,孰料竟中百万大奖”。这样的新闻颇能吸引社会关注。因而,近几年来也就成了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挖掘“热点新闻”、增加“卖点”和收听收视率的一个内容,这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在这类新闻中,有关巨奖消费问题报道的失当,没有充分注意尊重、保护个人应有的隐私权,实在应当给一些记者们提个醒。 不是吗?我们不时从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上,见到这样的情景:某些记者热衷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围、逼、抢似的劲头,连珠炮般地追问那些个尚未从获奖惊喜中清醒过来的人:…  相似文献   

2.
马莉 《大观周刊》2012,(25):223-223
我仰望那些教育专家.我羡慕那些教育名师,但我自己只是一名默默在教育战线上努力的平凡的教师.做的都是平凡的事当然每天上的课都是简单而又平凡的。我们常常在开玩笑说,我们如果每堂课都像竞赛课那样准备这样那样.不累死才怪.而私们在语文课堂上能做到像薛法根说的那样“能训练学生的听访读写的能力就够了”。教育专家魏南江在专家访谈中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讲究“语文性”.  相似文献   

3.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4.
同仁们常持这样一种观点:“小报”记者由于种种局限,要写出“大报”上那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不足不行,是很难!我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当然也得承认,“小报”记者和“大报”记者相比,有很多劣势:区域小,视野窄,变动少,而且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没有了新鲜感,“新闻鼻”也容易失灵,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在眼皮  相似文献   

5.
网络采访兴起的新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电文是:“上帝给我们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如我们所知,这个“上帝”事实上是人类自身。这以后,人类创造的电子和数字科技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同样,媒体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这样的语境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记者们开始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丰富、  相似文献   

6.
刘晓静  孙妍 《新闻传播》2023,(15):44-45
随着5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同时也对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授课方式与课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发展需要,教育方式与内容设计上都需进行一定的改革调整。在新媒体时代大潮下,艺术设计教育也正经历着传统“经典设计”到“计算设计”的理念变革,本文从新媒体视域下文化艺术传播角度切入,分析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变化并研究碎片信息时代各领域知识及文化传播与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间的需求关系,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口语化”是电视新闻稿的基本风格;教科书上这样写,中外的专家学者们也英雄所见略同。原因也简单,店视新闻稿最终是靠播音员来念,念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听;念则用口,听则用耳。“口——耳之学”当然需要“口语化”。然而,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觉得,用“口语化”来体现电视新闻稿的风格是失之笼统的。“口语”是个什么概念呢?《辞海》上这样定义:  相似文献   

8.
李虹 《视听纵横》2004,(1):73-74
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去除那些复杂的因素,简单的看起来就像是做“加法”和“减法”的数学题。当然,这样的数学游戏要玩得好,还真有许多学问在里面。因为本人是从事栏目纪录片的制作,就从纪录片说起。我们不妨把纪录片的制作分为“加法”与“减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10.
从学习文件中获得了主题在学习“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时候,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一大堆蠢人,下死劲攻击我们的人民公社,其中就有美国的杜勒斯。正如决议上说的:“这个杜勒斯,对于我国的事情,啥也不懂,却要装作一个中国通,疯狂地反对人民公社。特别使他伤心的是,据说,我们破坏了几千年传下来的好得不得了的家庭制度……”而在资产阶级记者报道的消息中,我们也听到同样的调调,令人气愤,也觉得这些人蠢得可笑。像决议上说的:“不错,中国人民破坏了一个封建的家长制……我们却进一步建立了民主团结的家庭。”“民主团结的家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人民公社化以后,党给社员们安排的家庭生活是那样细致,妥善,人们生活过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幸福和美满,这是任何一个公正的有良心的人,在中国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事实。因此,在学习中央有关文件中,我们就酝酿了这样一个报道主题——通过一个  相似文献   

11.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12.
将高中低档三样莱肴摆放在您面前,您是先吃“高”的还是先吃“低”的?同理,在“大师”与“文瘩”之间,您先读谁?或者只选其一?游历黄山之后,对山我们就有了一种“眼光”;浮游大海之后,对水我们就有一份感悟。读名人传记,便如看山外山、天外天,总有洞天可观。那些唱了几支歌,逢年过节在大晚会上露一手的“星”们;那些演了几部戏,大报小报炒来  相似文献   

13.
《信息系统工程》2004,(11):25-26
“ 不理解,这些专家(气象局)到底是一个什么想 法?”参与竟标的国内某位IT 人员说道“看到他 们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让人觉得他们是想做一个 世界上最为完美的高性能计算机机群。” 参与竟标的厂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气象局对整个高性能机群提出的要求,综合了目前世界上所有种类的高性能机群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 IT 厂商能够真正满足气象局的全部要求。“有些特点,在IBM 产品中会体现得好一点,有些特点则可能是SGI 产品的特长。”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哪一家的产品能够全部符合气象局的要求,这就为…  相似文献   

14.
尹鹏 《大观周刊》2012,(28):52-52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极具难度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些游离于理性和感性间婉转的表达和解释方式.必然会使传统文化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对标题的研究,可算是积极主动,盛况空前。不光新闻出版界的行家们在研究,那些对新闻出版知之不多或压根无缘的杂家们也在研究;不光报纸杂志的文人们在研究,那些经济界、商界以及许许多多的个体从业者和从事地摊文学、专门生产文字垃圾的文人等,也都在研究,并各显其能,大出“高招”,大有外行胜过内行、“游击队”战胜“正规军”之势。事实上,我们有些所谓的行家,特别是那些一心迎  相似文献   

16.
编辑絮语     
单凭时下有些个名人或准名人的德行,让他(她)们享受一下无冕之王们笔头的厉害,也算得上是一件令读者畅快的事。但瞄瞄那些很具“损”伤力的字眼,又疑虑是不是也太尖酸、刻薄了点。毕竟,尖刻只会刺激人的神经,并触动不了人的心灵。面对那些不把大众当回事,总爱把自己当回事的“名流”们,真不知道我们的媒体对他们和她们是理智、宽容一些好,还是照“损”不误的好?——李克荣  相似文献   

17.
拙笔要说的主席台上的记者,既非因某一项活动应该上主席台就坐的“新闻官”,也非那些因成绩突出而被请上主席台领奖的新闻行当里的有功之臣,而是前去采写新闻却冒然坐上了主席台的我们的那些同行。 新闻媒介在各项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干记者的便也随之而越来越吃香。特别是一些基层地方,平时极少有记者光临,一来个记者,必奉若上宾,很看得起。请记者在主席台上就坐,就是一例。笔者曾几次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前来采访的中央和省新闻单位的记者,依次并排而坐,面前还放着一个写着其尊姓大名的牌子。这还不算,首长们讲话了,主持会议者也会对记者客气一番,“请说几句”。当然不是几句,而是高谈阔论一番。记者上主席台,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18.
打榜畅销书是衡量一本书市场影响力和销售业绩的重要标尺之一。而作为这些畅销书的直接制造者,那些畅销书作家们,则是书市上难得的“法宝”,在他们的笔下或键盘下,一本接一本的畅销书从书坊间流传到民间,引导着阅读的时尚和潮流。现在,我们就将近一段文学类畅销书的制造者们归归类,“排排座吃果果”、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绝活”。  相似文献   

19.
愈是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生活愈是与设计息息相关。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设计师们创造的奇迹或沉醉于他们为我们带来的色彩和美丽,或叹服他们丝丝入扣的严谨缜密的思维,或惊讶于他们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一切凝结在物上的智慧和纵横才情都可以使我们看到跃动的生命和灵魂,可是,我们看不到人——那些用脑用心用魂创造着奇迹的设计师们。 比如,“大京九”的设计者们。当这一中国铁路史上最大的工程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当从电视画面到报刊图片带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大京九到底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那些隐藏在幕后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寓言这种文体似乎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为“天真无邪的小读者”而创作的故事。因此,寓言作家也变得也越来越喜欢虚构出一个阳光撒满草地、到处盛开鲜花的乌托邦,对于伊索这样的人,则非常担心他的作品会不会“腐蚀”了我们青少年洁白的心灵。就这样,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寓言就再也不能够面对简单但却残酷的现实(里面当然也有美),而充满了“廉价”的爱心,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儿童文学”,把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变成了一个小摆设。为了那些假想中的小天使,寓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封丹寓言里的市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