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姗 《青年记者》2006,(4):22-23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笔者理解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在媒体领域内发起的一场民主化运动。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呼唤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批评的压力下,20世纪美国诞生了公共新闻学的分支学科,这一分支领域注重媒介与公共领域的互动,以为什么做新闻的观念为核心。公共新闻学翻开了美国新闻发展的新的一页。在转型中的我国,如何使媒介成为培养公共精神的有效工具,成为公共参与的有效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新闻的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新闻思想和民主意识,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应用方式的新变革,使公民新闻的能量成倍增长。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公民新闻在匡扶社会正义、反腐倡廉、帮助弱小等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是,这种新闻形式触及隐私权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公民新闻只是公民意识苏醒的开始,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时代传播观念变迁的讨论中,重思政治哲学的"公正"问题是有意义的.就公正的立场而言,(1)新闻并无先验性的神圣,新闻理应为了人、属于人、回到人;新闻处于社会传播之中,新闻正义在本质上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2)新闻应超越专业主义的局限,将本体性从公共领域转向"国家、社会与公共领域的总体"——只有在这一总体性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6.
张泓  罗序文 《新闻界》2003,(6):18-19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哈贝马斯:1999)。新闻(journalism)、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与民主(democracy)一向被社会学者认为是重要的″三角关系″。新闻媒体应该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形态,是公民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利用媒体资源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领域模式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有效的?二是当前的媒体资源有哪些?三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式必须符合公共领域的内涵,这一内涵有:(1)公共领域是…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通过对《南方都市报》相关评论的分析,解析新闻评论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促进社会民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时代的媒介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新闻”是在“民主新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闻概念。与“民生新闻”不同的是,“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斌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盘众的公民意识以及大众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  相似文献   

9.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10.
尹宁  刘君 《报刊之友》2013,(3):24-25
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近几年引入中国,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与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传统新闻理论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公共新闻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但也具有相当多的实践难题。本文就公共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做一简单梳理,描述其在中国实践与现实的冲突,而后提出解决这些冲突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1.
尹宁  刘君 《今传媒》2013,(3):24-25
在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近几年引入中国,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与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传统新闻理论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公共新闻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但也具有相当多的实践难题。本文就公共新闻的产生与发展做一简单梳理,描述其在中国实践与现实的冲突,而后提出解决这些冲突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2.
杭成 《视听界》2009,(5):97-97
所谓“大民生”,是指更多地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以及从民生的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对地市级媒体而言,“国计”更多地体现为当地政府出台的各种民生政策。“大民生”强调新闻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作用,培养百姓的公共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创建良好舆论氛围的功能来说,“大民生”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人们描述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公共领域在现实社会却遭遇发展的困境。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那么,在中国的现状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最具公共性的网络和打出"公共新闻"牌的《1860新闻眼》的分析发现,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5.
微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梳理微博的公共领域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慧劳教事件"的分析,指出微博作为公共领域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呈现社会问题,并通过形成公众议题的方式引起公共权力部门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其具备社会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赵琳 《新闻窗》2010,(3):33-34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公众新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的一场新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是新闻界面对社会批评和信任危机而发起的改革运动,是继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之后的又一自我反思,其主旨是改善媒体与公众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中来。以话语讨论而非暴力的方式推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环境之下,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客观报道与公共新闻所提倡的社会服务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本文简要分析如何在具体国情下把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寻找公共新闻中的新闻专业主义与公共服务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代平 《新闻窗》2007,(6):77-7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是民主的象征,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的产物。随着媒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希望放在了媒体身上。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是否与“公共领域”的理想相一致呢?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5):67-76
作为现代性的大家,哈贝马斯启发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的很多问题颇具现实解释力。然而,分工愈发精细化的社会科学却将哈贝马斯"肢解",每个学科占据"拼图"的一角。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公共领域"概念虽然如雷贯耳,但是缺乏联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因此,笔者拟在梳理哈贝马斯思想线索的基础上,尝试谈谈公共领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公共领域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20.
史春艳 《青年记者》2006,28(8):69-70
什么是社会新闻?笔者认同这样一种定义,即“社会新闻是包括反映社会道德风尚的公共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安状况、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和民情民俗、生活情趣等内容的新闻,有的社会新闻还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新闻相互交叉。”①在新闻竞争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新闻共享性多,竞争相对平稳,而社会新闻共享性少、可读性强,竞争相对激烈。媒体全力以赴争做社会新闻,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读者,扩大市场份额。社会新闻是媒体竞争的一把利器。社会新闻吸引受众的原因生活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群,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