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讲读课文《再见了 ,亲人》 ,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 ,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分为两个部分 ,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课文第一部分前三小节 ,分别叙述了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的情景 ,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 ,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 ,在依依惜别的时候 ,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 ,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赞扬了他们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是志愿军的“亲人”;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的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因此,要使这篇课文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应披文入境,以情感人,牢牢地抓住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3.
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九五八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人物和四件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学时,为了突出讲读重点,先板书志愿军称为“亲人”的三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情景。作者选取了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以深情的笔触,倾诉了依依惜别之情,并着重追溯那些可歌可泣的令人难忘的往事,表达  相似文献   

5.
[阅读烛光]同学们,《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吗?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留恋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我们都知道文章正面只出现了3个人物———老大娘、小金花、大嫂。那么当时送别的时候,只有她们3个吗?她们与志愿军八年多的相处里,也只发生了那样两三件事吗?同学们,这些小问题,你想过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疑问,来了解一下习作中如何选材的问题。选材,就是选择材料。材料,在习作中也通常被叫做素材,指的是习作中使用的事例。事件,人物…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第七册10课、六年制第九册17课《再见了,新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叙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动人故事以及志愿军与之话别的感人情景。对这三部分材料作一番考察,可以更深地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获得宝贵的艺术借鉴。一、选材的典型性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斗岁月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  相似文献   

7.
确定学习思路教给读的方法──《再见了,亲人》教学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李智《再见了,亲人》一课,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抒情散文,读来十分感人。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它是以志愿军战士向朝鲜人民话别...  相似文献   

8.
第七册《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回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无私援助,亲人般的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深情,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读来催人泪下。指导阅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激发情感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篇都是用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口气写的,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我们读本文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想在一起,体会感情。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虽非亲人,但胜似亲人。那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它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文中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述,按捺不住感情潮水的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之谊,这更是作…  相似文献   

10.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诉,按捺不隹清感潮水而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文章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友谊,这更是作者写作上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11.
以前,在解读《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时,我总是引导学生感受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许多,却忽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怀之情,也忽视了志愿军战士背井离乡,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付出的更多的事实。如果学生只感受到朝鲜人民的可爱,而忽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的话,那么《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就称不上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语文教师不能只讲书,而要引导学生去读书。很多课文的内容,教师是很难讲出来的,只能引导学生逐步地阅读、思索,品味课文。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它具体地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课文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而那种和亲人离别时依依难舍的感情,又有谁能讲得清楚呢?文章开头一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只要用热情的语气一读,就能使人热血沸腾,情感倍增,对朝鲜老妈妈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能  相似文献   

13.
刘玲 《考试周刊》2012,(93):51-52
一、案例背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是一篇老课文,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4.
《再见了,亲人》这篇抒情散文,写了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着重写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感情,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读来十分感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课,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时应注意抓住四个要点: 一、把握课文内容,确立语气基调。 关键是把握典型事例,只有把典型事例理解透彻了,才能正确地抒发感情。如第一段要抓住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而昏倒和救护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典型事例来抒发感情。第二段应抓住小金花为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而失去妈妈。第三段应抓住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来抒发感情,这些是课文朗读语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文章中的开篇之作。文章叙述的是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最后一批从朝鲜土地上撤离时,朝鲜人民到车站送别时的情境。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典型人物,通过叙述与抒情的表达方式,歌颂和赞美了中朝两国人民用血凝结而成的深厚的国际友谊。笔者2013年4月18日在一所学校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该课的示范课  相似文献   

16.
怎样才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面对文中“志愿军”与“大娘”、“大嫂”、“小金花”同样催人泪下的告别情景,第一课时如何取舍,的确让人左右为难。与其让教师作出选择,学生被动地跟着走”,不如把这个权利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一、忌从思想角度归纳段意所谓段意,指的是一段文章的主要思想,它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一段写什么”,而不是“这一段说明了什么”或“表达了什么”。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把段意概括成“说明志愿军同朝鲜大娘的感情深”就不含要求,应概括为:“叙述了志愿军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情景。”二、忌以提纲形式归纳段意归纳段意,旨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领会文中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段意  相似文献   

18.
“文情并茂”的小语教材有不少表达“爱”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琢磨、领会,以便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升华情感。一、异国之爱——永结同心《再见了,亲人》一文叙述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上向朝鲜人民告别时的几个生动场面,热情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文章通过“大娘为救伤员失去唯一小孙孙”“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娘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脚”等典型事例以及志愿军“昵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切的“爱”。文章结尾“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升华了“爱”的情感。又如《心愿》一文通过“我”  相似文献   

19.
抓特点动真情明中心──《再见了,亲人》教学谈深圳市红岭小学肖宏娣《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的是互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本课最突出的特...  相似文献   

20.
一、提供已知,推陈出新教师提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回答问题卡壳或理解困难时,教师应当适度提示思考方向或提供旧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顺利完成答问。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学生不会回答“为什么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于是我让学生用“代价”一词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作出的巨大牺牲,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怎样的代价呢?这时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一幕幕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在抗美援朝中流血牺牲的光辉形象,就纷纷争着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