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工人日报》上曾刊《孙敏——红土地上的创业者》一文,用了“考查”一词:“当时孙敏在国外考查。”究竟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不妨先来辨析一下“考查”和“考察”的差别。首先  相似文献   

2.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工人日报》上曾刊《孙敏——红土地上的创业者》一文,用了“考查”一词:“当时孙敏在国外考查。”究竟是用对了还是用错了?  相似文献   

3.
高考语文年年都要考查“病句”。《考试说明》中涉及到“病句”的条款是:“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级:D运用)。”“说明”中又指出了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识病句”是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对语病进行修改。从近十年高考“病句”试题分析来看,“病句”考查的类型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13个款项。第一从修辞角度考查:①是否用词不当;②是否重复罗味;③有无歧义;④比喻是否恰当。第二从语法角度考查:①成分是否残缺;②句子…  相似文献   

4.
储天虎 《教学考试》2023,(26):28-31
<正>2023年浙江省高考首考历史卷的三道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第3、5、6、9、11、13、17题,均体现了明显的“选”“必”融通特色。若将每一道非选择题当作一个题目来看待的话,本卷中具有“选”“必”融通考查特征的试题分值合计为65分,占据了总分(100分)的大部,正如命题组所言,本卷“试题重点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在他写的《劳动最有滋味》(六年制第八册第24课)一文中,多次提到“过年”,也提到“除夕”和“元旦”。如:①连过年都更有滋味,更多乐趣。②快到年底,……我们就忙着筹备过年。③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④以便……增加收入,好在除夕和元旦吃得上包饺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去N”和“到N去”的实际语用情况。第一部分里有统计“去N”和“到N去”使用频率的表格;第二部分考察单用的“去N”和“到N去”的互易;第三部分考察由“去N”和“到N去”构成的连谓结构。文末有个结语  相似文献   

7.
“圆”是我们最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高考对圆的考查一般体现为:对圆的几何性质的直接考查、联想圆的特征求解相关问题以及选考内容“几何证明选讲”“极坐标”“参数方程”中以圆为背景的问题考查形式,其命题“精彩纷呈”.下面举例说明,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解答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还是解答不定项选择题,都应根据“以干取肢”的原则来进行,即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和要求,选取应该选的题肢,筛除不应该选的题肢。题肢通常是“鱼目混珠”,该选的和不该选的混杂在一起,以此来考查学生的识别、判断和分析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筛除“鱼目”选出“珍珠”呢?  相似文献   

9.
第一,突出考查时政热点在“情理之中”,但考查主题在“意料之外”。近年来高考文综卷从来不回避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且考查方式有隐性介入和显性介入之分,这已经成为广大同行的共识。因此全国卷Ⅰ“东盟题”的考查社会热点问题的命制思路在“情理之中”。“东盟题”的第(1)(2)问以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啸为切入点,隐性考查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事件;第(4)(5)(6)问分别考查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的内容、背景、作用及亚非会议对建  相似文献   

10.
今年北京海淀区中考试卷 ,第Ⅰ卷“基础知识及运用”的第二部分 ,由去年的“填空简答题”改为“语言运用” ,分值也从 1 0分增加到 1 5分。我以为 ,名称的改变反映了命题者对考查内容、能力的认识更加明确、深化。三个小题 ,都是活的语言运用 ,摒弃了静态的、概念化的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第 8题 ,要求根据表意的“着重”点 ,运用关联词语重组句子。这比简单地辨认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能力层次显然高了一截 ,考查了复句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第 9题 ,要求思维上“展开联想和想象” ,语言上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 ,综合考查了多项能力。第 1 0…  相似文献   

11.
在报刊和电视上,经常看到有人将“作客”和“做客”二词用混。如:①到了凌晨,作客方总要归去,吴明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十字路口。②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做客加拿大,将近二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其实,①句中的“作客”应为“做客”,②句中的“做客”应为“作客”。那么,“作客”和“做客”有什么区别呢芽作客:《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做客:《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我到外公家去做客。〔辨析〕相同点:两个词读音相同,都读zuòkè;词性相同,都是动词;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式;“做客”…  相似文献   

12.
一、管中窥豹——“七选五”高考典型真题细体验 研读下面两道典型的高考“七选五”真题,你发现了什么? 二、剥茧抽丝——“七选五”试题的考查特点大揭秘 “七选五”试题是为适应高考改革而采用的新题型,反映和代表了高考试题发展的方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三册黄家佩七、文言文练习 (一) 1、(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相当口语“了”)(兼词“于之”——“在那里”) 2、(①动词“往、去”②代词“他”)(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件事”) 3、(介词“为此”)(动词“交谈、洽谈”)(动词“做”) 4、(名词“将领”)(动词“率领”)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来,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日日夜夜被“四选一”所缠绕。晨读下班,学生问“四选一”;课堂上,讲“四选一”;阅卷,看“四选一”。“四选一”弄得我们晕头转向了!有次到初中监考,语文题也是满版的“四选一”,两个多钟头,如坐针毡,我望着填“答题卡”的少年发呆。有天到朋友家,他10岁女儿拿题目问我:“防微杜渐”的‘杜’正确答案是:A制止B堵塞C阻住D杜绝。”我说四个答案都对;女孩摇头:“四选一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唉!我原以为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语文题有五个特点:①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质。②注重思想素质的考查。③淡化课本命题,试题取材大都在课外。④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⑤加强主观题的考查,努力使主观题客观化。以上五个特点,论述已经很多,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主要谈谈我们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应试  相似文献   

16.
也谈“连动式”与“偏正式”江苏东台市教师进修学校陈丽《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4期上的《“连动式”与其他动词连用的区别》一文中认为:①“他去图书馆看书”是连动式,因为“去”与“看”这两个动作是连续的,它们之间是目的关系。②“他坐着看书”...  相似文献   

17.
“小成”与“大成”中国最早记载的考试制度源于《礼记·学记》,据《礼记·学记》载,西周大学学生入学后,每隔一年,必须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能否分析经义,辨别志愿而决定学习趋向。第三年考查学生能否专心致志地学习,并与同学互相切磋研讨。第五年,考查学生...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和第四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第四段用到“降服”一词,根据文意来看,应是“降伏”而不是“降服”。“降服”一词所在语句是这样的: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轻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  相似文献   

19.
高考中选做题中的“不等式选讲”内容主要考查 学生的运算能力,可是这部分内容正陷入“教师不讲,学生不 做”的怪现象。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 运算”纳人数学核心素养,这体现了“不等式选讲”在高考中的 作用。本文联系新课标要求及高考真题给出处理“不等式选 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第一题中的“SUll”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用定冠词the。选B;第二题的“girl”在此表示特指,故用定冠词the,选C;第三题的“play”后跟乐器时,要加定冠词the。选C;第四题考查的是“the+形容词”表示一类人。选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