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瑞兰 《科教文汇》2007,(11Z):165-165
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诗歌的发展路途中,王家新是其中具有独立价值取向的一位,他所一直坚持的“知识分子写作”,挥写了诗坛的一抹美丽风景。在这片风景中,“石头”是其中的尤为突出的意象,其丰富的寓意是王家新诗意的沉潜。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是现代派主智诗人的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之美,又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之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诗歌的“智性”探索,“非个人化”特征,发掘冷峻客观的诗歌表达中所隐藏着的对宇宙生命形式及人生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何毅屏 《百科知识》2021,(15):14-15,18
海子是个有天赋的诗人.他独特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关怀,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使他的作品具有孩童般的感染力.海子内心充满浪漫与激情,但他又是一位满怀忧伤的孤僻的悲情者.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首写不完的诗或者唱不完的歌,海子却能用简单的诗句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颠沛流离描绘得淋漓尽致.海子的思想深受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尤其认识到了梵高和霍尔德林的疯狂,所以海子的诗歌表达出了他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相似文献   

4.
周海霞 《科教文汇》2008,(2):156-15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受到了一股被称之为“荒原冲击波”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直接催生了现代诗派。卞之琳在这段时期受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艾略特的影响颇深,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追求知性、冷峻的风格倾向。但这种影响在卞之琳身上更多的表现在在诗艺层面,这就显现出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文化过滤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初,普希金以他辉煌的文学业绩,以他那不朽的诗篇,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新时代。人们往往把普希金时代称作俄罗斯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把普希金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时光跨越百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诗坛又呈现出群星璀璨的景象,勃留索夫,勃洛克,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新人辈出,一个个都是才华横溢,人们便把这个时期叫作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阿赫玛托娃在这群璀璨的星斗中,清辉四射,光彩夺目,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原姓戈连科,出生在黑海岸边,敖德萨近郊的一个小城中,父亲是个  相似文献   

6.
曹弘 《知识窗》2001,(12):31
大凡前往九寨沟、黄龙寺游览的海内外游客和旅游车队,绝没有不在这地震形成的“叠溪海子“停车浏览的.谁又曾想像得到,这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境,早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是一座高原千年古城?仅仅是瞬息之间,便被一次惊天动地的大地震所摧毁,以致形成今日之“叠溪海子“.……  相似文献   

7.
赵媛媛 《科教文汇》2007,(1):168-169
两个同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叛逆者,一个是中国的先锋派小说家,一个是日本最有实验精神的电影导演,他们都痴迷于暴力、死亡,作品的风格冷峻,倾向于审丑的美学风格。余华的创作风格用他的作品名概括就是“鲜血梅花”,梅花——灿烂的生,鲜血——绚美的死;北野武的创作风格用他的作品名概括就是“花火”,花——灿烂的生,火——绚美的死。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之死与殉"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意义事件。如说耶稣之死是为了“救赎”,苏格拉底之死则是为了“殉道”。苏格拉底之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伦理审判与法律契约的冲突如何得到价值的“和解”。本文试图从古希腊的社会法律制度,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其生死观、人格建构等方面来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并阐述苏格拉底之死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诗歌的发展路途中,王家新是其中具有独立价值取向的一位,他所一直坚持的"知识分子写作",挥写了诗坛的一抹美丽风景。在这片风景中,"石头"是其中的尤为突出的意象,其丰富的寓意是王家新诗意的沉潜。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诗歌的发展路途中,王家新是其中具有独立价值取向的一位,他所一直坚持的"知识分子写作",挥写了诗坛的一抹美丽风景.在这片风景中,"石头"是其中的尤为突出的意象,其丰富的寓意是王家新诗意的沉潜.  相似文献   

11.
冯至关于路的探讨和思考,无疑联系着他自身的人生经验。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呢?《歧路》和第二十六首十四行诗,表达了诗人面临人生选择和“决断”的困惑。如果我们联系冯至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对艺术的信仰,三十年代他对德国文学尤其是里尔克和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以及四十年代他对诸如“呼吸”、“变形”、“死和变”、“担当”等的思考和反复抒写,便会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给冯至带来的痛苦,理解他的诗句背后隐秘的内心苦楚,以及“决断”这一存在主义命题在冯至生命道路中的分量,以及他所经验到的“割裂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一 陶渊明是一朵花. 台湾作家蒋勋在书中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他说,唐朝作为中国诗歌艺术最鼎盛的年代,唐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已臻于完美,那个年代可以称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的“花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他们的诗作,是这个花季里最耀眼、最绚丽的一朵朵. 陶渊明也是花,但他不属于这个花季.  相似文献   

13.
温暖 《中国科技纵横》2009,(11):252-252
“五四”新文学运动历经风霜雪雨,万紫千红犹在眼前。中国现代文学的画卷.描绘了时代的更迭与嬗变。从新月派到九叶派再到朦胧派,中国现代诗一度辉煌繁荣,风骚独领,名家辈出。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起现代诗,却猛然有萧索没落之感,现代诗边缘化了吗?它还有没有复兴的可能?它发展前行的希望和动力又在哪里?本文就“五四”以来的现代诗歌流派进行总结,着重介绍浙江诗歌,并就现当代诗坛诗歌不景气的现象与原因进行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诗人海子一生崇拜梵高,称梵高为"瘦哥哥",无论创作心理、还是创作内容,海子都与梵高紧紧相随,甚至出名的方式都不自觉地相随梵高。试从二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作品风格、精神认同等方面找出二者事态表现相似性的原因,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海子,就是中国诗坛的梵高。  相似文献   

15.
细读徐迟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审视徐迟不同阶段诗歌存在着“三十年代,追慕现代派诗歌的意象技法”、“四十年代,被放逐了抒情的诗歌成为时代的号角”、“五十年代,唱着颂歌的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又葆有着“幻想”、“用诗意的心灵眷恋着故土”的共通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受到了一股被称之为"荒原冲击波"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直接催生了现代诗派。卞之琳在这段时期受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艾略特的影响颇深,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追求知性、冷峻的风格倾向。但这种影响在卞之琳身上更多的表现在在诗艺层面,这就显现出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文化过滤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死”与“活”这一辩证关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能“死’能“活”,实为外语教学之真谛。  相似文献   

18.
<正>许渊冲是我国诗歌对外英译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多部国内经典诗集翻译成英文,还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凝练成理论,丰富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同时,推动了我国诗歌译介的进程。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不仅追求译文表层结构的“意似”,而且在加工处理后能传达诗歌深层内容的“意美”。此外,许渊冲还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译诗上,认为翻译不应该仅让读者了解原文或喜欢译文的内容,而要发挥译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郑愁予是中国的现代诗人,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意象,自觉地回归古典诗词中传统的审美意境,他的诗以婉约清丽,苍茫迷离的古典审美情调,和波澜壮阔的情感意味,在现代中国诗坛的舞台上,历久不袁。  相似文献   

20.
于梦醒 《科教文汇》2014,(19):106-107
王维作为现代广泛认可的“诗佛”,他的诗作所蕴含的禅意和禅趣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这种禅意在王维诗歌中的整体表达是一种“空寂”的意境,也契合了禅宗对于“空”的追求。而这种物我两忘、心灵与自然无间的意境在诗歌中的具体表达,则是通过多个特定意象的选取展现出来,并且情景相互融合,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浑然天成,给人发自内心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