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锐  高卫红 《青年记者》2022,(4):122-124
《采访与写作》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战时新闻教育急需,由国际新闻社编辑出版的一份新闻业务刊物.该刊自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是战时极具针对性、操作性的一部"新闻采写教程",在中国共产党战时新闻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战时新闻学、抗战时期"媒介生态"、国际新闻社社史的宝贵文献.其间蕴含的历史智慧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孙中山成立的以集议制为基础的最高政治指导机关中政会,到抗战时期所建立起来的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战时体制的建立,是作为现代政党的中国国民党欲实现的政党政治理念与历史现实的矛盾集结。  相似文献   

4.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抗战时期上海“孤岛”沦陷五十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社报史室、上海新闻志编委会联合举行了“抗战时期上海新闻史学术研讨会”。到会者除一部分对上海新闻史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之外,还有一些抗战时期在沪从事新闻文化工作、现居上海地区的老新闻工作者。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和回忆录20余篇。与会者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围绕抗战时期上海史这一专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在研讨会上,除对整个抗战时期上海新闻界的主要报刊、人物、  相似文献   

6.
本刊曾于1993年第3期公布了《财政部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与该计划相比,这里公布的《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及其审查报告》,其内容则要具体、翔实、全面得多。它不仅回顾了第一期财政金融计划的得失,而且详列了第二期财政金融方面的诸多施政计划和措施,且附有国民党中执会财政专门委员会及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经济组对该计划的审查报告,更有益于我们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的了解和研究,有兴趣者可与本刊已公布的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大标题及文内标点均为选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7.
周海娟 《传媒观察》2014,(10):69-7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在台湾施行了严厉的战时新闻统制,广播成为总督府进行舆论强化与战时动员的重要工具。台湾总督府既加强海外广播,又对台湾民众实施"皇民化"教育。同时,通过广播节目的调整,强化战时舆论管制。总督府的战时广播宣传是日本实施殖民统治和战时扩张的帮凶。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5):19-25
2015年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仍延续了往年新闻史研究的总体态势,主要集中在报刊个案研究、著名新闻史人物个案研究领域,但亦有两个新的生长点值得关注:一是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关于抗战时期新闻宣传事业的相关研究,出现一个小高潮;二是研究视角自觉转换,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阅读史研究成为本年度新闻史研究的一个亮点。新闻史研究者在方法和理论视野上有了更为自觉的审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吴永贵 《编辑之友》2011,(7):123-125
抗战时期敌寇压境,国民政府临时迁都,沿海、沿江诸省亦多有迁移省会者。湖北的恩施,安徽的立煌,江苏的车桥,江西的泰和,福建的永安,湖南的耒阳,河南的洛阳、鲁山,广东的连县、曲江,浙江的永康、金华、丽水、云和等,都曾成为抗战时期或长或短的临时省会。就像陪都重庆因政府文化机构和学者文人的移驻,而呈现出战时的出版文化繁荣一样,各省的临时省会也出于同样的际遇因缘,而成为各自一方战时的出版文化据点。这样  相似文献   

10.
战时宣传研究是战时新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梁士纯、王一之为代表的学者对战时宣传的研究,挣脱了"为学术而学术"的困境,将学术贡献于实践,对战时背景下的宣传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梁士纯、王一之一手文献的研读,试图以二人的宣传学理论为研究中心,勾勒出比较学视野下,二人对战时宣传现象的学理阐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当传播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于战争时.它就拥有了一般意义上传播所不具备乃至相反的特点。 针对性强战时传播的针对性主要指的是战时传播的目的性非常强。战时传播虽然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但信息交流绝不是战时传播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互动视角考察了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社团与图书馆两两间的关系,探讨了战时重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总结了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图书馆行业内部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理路,但战时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互动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与外部社会的和谐互动,也需要行业自身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李镭 《现代传播》2003,(3):27-29
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关军实行了“嵌入”式的随军报道政策,它反映了美军战时新闻政策在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对于高技术战争与大众传播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适应。“嵌入”政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其限制议程以及实施行为和信息控制,因而较之以往的战时新闻政策在操作性上更加灵活地维护了军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白贵  康智 《现代传播》2019,(11):37-41
从社会发展时空的概念将广播界定为民国时期的"新媒介"形态,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壁垒。在广播的社会化进程中,相伴而来的伦理冲突也日渐凸显。特别在抗战时期,广播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问题持续引发争议。利用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实现战略与舆论思想上的胜利,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呼声。受众的"新媒介"批判,促使广播通过自律、他律强化了伦理规范,并出台了监管层面的法规,共同使得抗战广播在改善不良内容、抵制低俗娱乐、进行战前思想动员与战时信息传递、普及战区大众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抗战广播的伦理规制强化了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是民国"新媒介"社会化进程中伦理变迁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社会与人的互动,不断规制影响着新媒介的伦理与责任走向,以及媒介伦理思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总结整理陆军相关工作条令法规的基础上,对美陆军战时档案管理的权贵分配,工作要求和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波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6):116-119,97
概述抗战时期图书馆机构和图书馆界名人在陪都地区的广泛活动,揭示战时陪都地区图书馆事业一度成为战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中心,领导和推动着全国图书馆界在困境中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战时档案、突发事件档案足军队遂行作战或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客观记录和原始凭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本文在分析战时档案、突发事件档案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略陈管见,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云南报纸发出了团结爱国、抗战到底的呐喊,这样的呐喊在宣传抗日救国,启发民众,发动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梳理战时云南报纸诞生的背景、出版情况以及在抗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近50年间,美国的战时新闻管制战略呈现出三次重大的变化——"不设防式"、"封锁阻断式"和"嵌入式"。这些新闻管制战略都是以让新闻媒体最大化服务战争为转移的,标志着美国的战时新闻管制越来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图书馆协会战时服务是美国图书馆民众教育服务的延伸。一战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国会图书馆成立"战时服务部",发起"为军人捐书运动",在海内外建立了数十座军营图书馆。二战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全国范围发起"胜利图书运动",为士兵征集逾千万册图书。美国图书馆协会战时服务是美国图书馆界积极的公关活动,提高了美国图书馆界在美国民众和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创了美国甚至世界图书馆史上伟大的图书传播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