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桐城文论中,从刘大櫆开始,就一直强调把文章的“阳刚、阴柔”之美作为古文的审美特征,到曾国藩这里,他主张从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内在结构来把握和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审美特征,并以此品评作家作品指导文体创作.虽然曾国藩也强调刚柔相济,但他在二者之中有所偏爱,更为看重文章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2.
从添“经济”、崇尚“光明俊伟”的阳刚之美、主张“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三个方面阐述了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所作的修订和补充,以达到其经世致用的目的,体现了其文论思想的开放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散文取法桐城,超乎桐城,为文重视真情,力矫空疏,崇尚阳刚,气势恢宏.  相似文献   

4.
辞章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互动的基础上,以呈现其“多二一(0)”结构的;而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形成之“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本文即根据这种理论,举稼轩词中几首“豪壮沉郁”为例,藉以观察其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破天荒地试予量化,以见辛稼轩“豪壮沉郁”之词风于一斑。  相似文献   

5.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6.
根据顾随先生所论,以《旅夜书怀》和《山石》诗为例,从“修辞”和“阳刚”契入,分析韩愈一方面学习杜诗修辞之锤炼,一方面发扬杜诗的阳刚之气,在对比中以见其诗修辞锤炼之妙与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深富美学韵味的,它崇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阳刚之美。它是生命力奔涌向前、坚不可摧的力量,它是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斗志,它洋溢着人格的伟大力量。《周易》的“阳刚之美”不是僵固的,它更是一种“革新”之美,变通之美。  相似文献   

8.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和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以东坡的几首清峻词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加以探讨,试予量化。发现东坡的清峻词,就其风格中之刚柔成分而言,大都是属于“偏柔”之作,而就其内容主旨来看,则兼身世之感(峻)与物外之思(清)而有之,如此可看出东坡清峻词之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古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1811-1872)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在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常被人视为桐城派的殿军。章通过对曾氏与城派关系的清理,发现曾氏虽然到姚鼐的很大影响,但曾氏本人并不视自己桐城派中的一员。曾氏生当学术变迁之际,故能以包容之势吸取各家之长,“义理、词章、经济、考据”诚为其学术之大端,但曾氏的古主张则在于折衷骈散,“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章”。曾氏的章风格论在发挥姚鼐阴阳刚柔之说的同时凸现自己的趣味,即喜欢具“阳刚之美”的章。曾氏的创作论反映了曾氏本人的古取径,可与曾氏的古主张互相印证。总之,曾氏的古理论在处于社会巨变的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0.
《敢为天下先》等论著和文章,毫不掩饰地亮出了人们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论。但问题之真正所在是,把毛泽东旱年和晚年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理解为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不仅同毛泽东这两句话的真谛和实质相差极远,甚至还有曲解和篡改之嫌:  相似文献   

11.
从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中曾国藩这个人物性格的二重性的外在表现入手,分析产生其二重性格的深刻历史文化根源,进而探究曾国藩形象的文学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师法桐城,又处处超越桐城.为了追求"澄清无滓"的雅洁文风,方苞反对其他文体对古文的侵犯.曾氏把骈文与辞赋引入创作之中,一改桐城文的单调贫乏.曾国藩倡导"气盛"文学理论,要求作雄奇之文,矫正桐城派柔弱之弊.适应朝代剧变的需要,变革姚鼐主张、增添"经济之学".曾国藩的种种变革,达到了"中兴桐城"之宗旨.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一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毅勇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曾国藩却说他自己远不如其祖父曾星冈.曾星冈在曾国藩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辈的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治家齐家.在曾星冈言行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与湘中地域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品性的形成与湘军的崛起,离不开湘中这片故土的社会文化风气的熏陶与浸染;曾国藩的思想文化对近现代湘中地区社会文化风气的形成、变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的崛起,更加剧了曾氏对湘中民间乡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除了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外,他的一千多封家书,更蕴含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通过对曾国藩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整理,笔者认为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家庭生活、读书修业、为人处世四方面的教育内容仍然值得我们古为今用,可为现代身为父母、教师、学生,甚至是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一个对中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人物。写字曾是曾国藩日课的三大内容之一。他在书法上走过了一条由泛到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之路。由乾坤大源,曾国藩深刻而具体入微地推出了他的书法阴阳美学说,对于当时的南北书派之说也有独到的认识。曾国藩十分重视用笔,认为雄奇加淡远,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曾国藩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苦心追求的书法艺术因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曾氏家族从曾国藩开始,绵延至今200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赢得了“曾家无一废人”的美誉。如此长盛不衰的家族,呈现出如此蓬勃发展之势,得益于曾国藩那具有深远影响、富有科学性的家教思想,这样的家教思想以其蕴含的丰富内涵给予现代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理学大师,其理学思想的渊源首推家学.曾国藩父祖辈均为理学的坚定捍卫者和笃实践行者,善以身教、言教并举教育子弟,故曾氏家训中的理学色彩非常鲜明与浓厚,尤其是祖父之教(迁善改过、居敬持重)和父亲之训(晨起养气、节啬保身),开启了曾国藩理学启蒙之路,后又被勤治理学的曾国藩加以推阐,形成规模,一生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