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红楼梦》的价值还在于它化意识的艺术表达上,《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儒、释、道三位一体,以儒家化为主体的传统化,但它重在表现我国传统化的对立性和不一性,小说矛盾冲突从根本上讲还是传统化的对立和斗争,正是在这一对立与斗争的艺术表现中来完成人物心灵的救赎和作家审美理想的艺术升华。  相似文献   

2.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用艺术辩证法系统剖析《红楼梦》是个全新的角度 ,本文是作者的文艺理论新著《红楼辩证析》的“前言”。它从文艺与生活、文艺创作与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关系 ,概括地论述了《红楼梦》含有艺术辩证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广泛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对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艺术。本文从风格、结构、方式、语言四个方面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无疑,《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的成功,使它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5.
诗歌渗透于小说,形成诗意化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最富于诗意的。诗意化小说的表现,诸如小说中大量诗词歌赋的存在,创造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但《红楼梦》诗意化最突出的表现,其他小说未能企及的地方却在于,一方面是《红楼梦》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把小说诸元素都诗意化了,诗意化的叙事和故事以及诗意化的人物塑造是《红楼梦》非常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通过描写和歌颂爱情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作品,不知道有多少。《红楼梦》继承了这个传统,并且发展了这个传统,在爱情描写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艺术高度。《红楼梦》当然不是什么单纯的“言情”杰作,它的反封建主题表现了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正是借助其完美的文学语言来表现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纯真之美和个性之美,已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模糊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模糊语言的存在能大大增加文本的美感,能使审美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空间,从而获得美感。《红楼梦》是我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愈加璀璨,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红学",自然是因为它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本文拟从《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的模糊语言出发,发掘红楼梦译本中的模糊美,以便见微知著,对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派的有机形式观由“独立自足性”、“有机整体性”和“对立调和性”等概念组成。从渊源上讲,它是对传统的有机形式论及其所包含的对立调和思想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哲学美学上所讲的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到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再到艺术接受中心理情感的对立调和,最后到文本结构方面的对立调和,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意义结构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将传统美学和文论中丰富的“有机形式”论思想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虽沿用“水浒式”的神话故事开篇,却高度强化了交代背景、介绍人物、引导情节、渲染气氛、抒情言志等多种结构作用和表现功能,迅速地营构出情节主线的端点,改造了中国章回小说开篇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由虚而入、沿隐以至显”的独特性状,创造了世界文学范围内的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13.
浅谈《红楼梦》的开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虽沿用“水浒式”的神话故事开篇,却高度强化了交代背景、介绍人物、引导情节、演染气氛、抒情言志等多种结构作用和表现功能;迅速地营构出情节主线的端点;改造了中国章回小说开篇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由虚而入实、沿隐以至显”的独特性状;创造世界学范围的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文作家少君的“网络文学”作品《人生自白》,源于生活,紧贴现实,内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作品以独具匠心的艺术视点,透视了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和社会转型时期的芸芸众生,每一篇故事,都象一幅精细地绘就的画,其艺术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剪纸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民间剪纸所运用的丰富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造型观念,传统文化内涵,都生动地反映了传统民族文化最为本质的、基础的内核。从中国民间剪纸符号的形式特征、符号语言的意象性特征和符号哲学体系特征三个方面剖析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7.
周冰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12-113
《呼兰河传》具有强烈的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作品本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它植根于中国小说美学传统基础之上,融合了对中国小说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变异。中国传统小说美学强调小说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于它的真实性,它要求作品逼真、有情、传神,而《呼兰河传》恰恰完美地满足了这三点要求。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淡化情节,细腻地描摹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注重环境和氛围刻画。将中国传统的抒情笔法和现代白话小说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小说形式和表现内容,并作为乡土抒情小说流派经典文本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抒情”是《边城》最大的艺术特色,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它和叙事方式相结合。通过情感体验内容的确认、情感物化的审美过程,产生了独特的情感张力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