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形成各式各样的媒介文化形态,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媒介文化中得到相应体现。纵观当今媒介文化,精英文化伴随文化领域"重心下移"趋势,走向"失落",大众文化凸显其绝对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因此,提高媒介素养、规避大众文化负面效应、协调三种文化的构成比例,已成为当今媒介文化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雷鸣  李丽 《新闻世界》2009,(11):122-123
媒介和大众文化在全球商业化运作下正在对传统文化环境和传统文化价值观产生冲击,文化“精英主义”对此进行一贯地、深刻地批判,让我们陷入文化的悲观情绪中。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和发展,被认为是“民粹主义”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流行的影响,以他们所持乐观的态度为基础,在媒介环境下,依赖媒介通过文化融合重塑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我们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头脑中的文化地图。我们不妨把这本书当作是一部对媒介现状与问题的索引,按照这些索引,我们将会对社会时弊产生更多的深省与反思。从于丹热引发的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争论,到时下艳照门引发的对网络传播道德底线的探讨,都在向我们昭示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撞与交织,也通过大众媒介平台得以彰显。人们一方面希望精英文化不再专属于精英人群,而能成为雅俗共赏的公众话语;另一方面人们又容易受到星、腥、性的引诱。于是,通俗一不小心,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普及1.电视与精英文化结合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与精英文化结合,传播精英文化,是有着现实的基础和必要性的。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普遍,作用强大,其对于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精英文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尤为重要。电视正是通过对精英文化的传播,使社会文化、文明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其自身媒介社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告别了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了大众文化时代。”①大众文化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大众传媒如果缺少大众文化意识,是很难在传媒市场中立足的。在传播活动中,大众文化意识表现在从媒介功能到文本格调各个不同的方面,每一方面都值得我们树立与强化。传媒功能要有市场意识我国长期以来对传媒功能的主流认识都是政治功利型的。从维新派的“有益于国事”…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形态、精英文化形态和大众文化形态与媒介转型相伴而生。在文化进入市场的背景下,主流文化如何以先进的价值理念来整合其他文化形态,并彰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前进方向,这是当前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提出,应该深入分析当今中国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准确把握各个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加快主流文化建设,重塑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丁云亮 《今传媒》2012,(3):16-19
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批评,是其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在媒介批评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媒介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技术的社会意向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媒介的运作机制和文本形式,拥有独特的意义产制模式,背后隐含着意识形态逻辑;受众接受是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这些立场,改写了精英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在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时代,媒介的市场意识和大众意识越来越强,而富有超越精神的精英文化意识却越来越弱,甚至越来越被边缘化。一个媒介倘若放弃精英文化意识,事实上就是放弃对社会对大众的责任,也不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任何时候媒介都应该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具备和坚持一定的精英文化意识。媒介的精英文化意识大体上就表现为守望意识、教育意识和专业意识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事实上都表现为某种距离意识。守望意识媒介的守望传统是由媒介的方向感、高度和超越精神保持的。媒介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不是指媒介…  相似文献   

11.
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批评,是其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在媒介批评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媒介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技术的社会意向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媒介的运作机制和文本形式,拥有独特的意义产制模式,背后隐含着意识形态逻辑;受众接受是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这些立场,改写了精英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2005年的“超级女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其收视率与参与人数.或是其影响力及号召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桩媒介事件.正是在这场大众文化挑战精英文化的狂欢中.不少学者声称“超级女声”发动了一场关于女性审美观的革命.导致了中性美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尝试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去研究微信。腾讯微信堪称“第二媒介时代”的“新新”媒介。笔者首先分析了微信的产生根源、大众追捧缘由及其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所具有的媒介功能,其次揭露了微信具有独特的大众文化特性和流行文化符号表征,最后笔者指出微信现如今在大众时尚层面、人际交流方面及人类思维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浪潮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浪潮中,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社会效应?究竟大众传播媒介是伴随社会文化发展的“天使”还是“瘟神”?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所谓大众文化,即文化的大众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为一般大众共享,并且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以及群体自愿选择的社会价值标准及其所遵从的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一种群体共同文化的表征。大众文化具有的特点是:(1)与精英文化相对,是被一般民众所接受的文化。(2)与大众传播技术——  相似文献   

15.
高菲 《报刊之友》2010,(7):115-117
一、“碎片化”传播语境与媒介融合下的报业市场1.“碎片化”的传播语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大众传媒渐渐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多元化,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在传媒市场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精英文化在于优异、精致,满足高度一致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文化核心决定了文化的基本方向,媒介品味塑造了传媒的媒介形象。本刊“组织传播”栏目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品味,增强对于碎片化、异质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的欣赏力与鉴别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产品。本栏目所提供的传播平台可以当作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旨在建构“公共领域”中自由地公开和表达意见的舆论场,在“组织社会”中维护共同的“普遍利益”,发扬学术期刊的传播宗旨,促进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的文化存在着若干复杂的层面,主要包括三层面: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毫无疑问,这三种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是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但这三种文化形态在当代媒介中的生存状态是不同的。本文将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宋妍 《新闻前哨》2007,(7):91-92
当下媒介,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风头强劲,精英文化的大面积失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精英文化在失去文化重阵的地位的同时,其社会功能及文化责任也更加难以施行。如何使精英文化适应当代媒介环境的大背景,在走向大众化的同时又能避免低俗化,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的媒介化和媒介权力的滥用两个方面。人的媒介化是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产物。媒介权力的滥用则在于媒介对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和经济利益对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消除或部分消除媒介的负面效应要依靠政府、道德法律、社会及媒介自身多方努力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20.
许艳  赵景艳 《新闻世界》2010,(8):199-200
本文通过探究文本的影视化现象,分析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阐释当代轻文本重影视的必然性,并警示电子化对文化消费导向的负面作用,为印刷时代"精英文化"与视听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费提供一个较为理性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