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田烨 《中国出版》2022,(21):52-55
通过对书店宣传标语的话语分析,提取话语策略,解读氛围营造,并深挖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仪式建构与集体记忆,以探索书店宣传标语在特定场域中的共识动员潜力。研究发现,书店宣传标语以“同一”性统摄修辞凝练与情感符码等话语策略,落实对个体的共识动员;在氛围营造框架中兼顾文化感应与个体取向,根据“个体—家庭—社会”的路径延伸读者的阅读旨趣;并通过仪式建构唤醒惯习机制与集体记忆,使特定价值观与世界观得到描述与强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3):2-7
媒介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13份大众报刊近三年有关西北地区多民族的624篇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本文发现,媒介话语在隐喻、范例、流行语、描述四个维度建构了"民族团结"的报道框架,并表现出强化多民族文化共通性、淡化民族差异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媒介动员中还需创新隐喻话语,增强心理劝服;拓展符号话语,建构集体记忆;增加隐性权力话语,形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张倩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1,(5):106-112
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动员在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作用卓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街头诗为代表的文学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动员作用,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在根据地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街头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时空、文化、政治方面的媒介偏向是决定其情感动员效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集体认同—情感对话一意义共享的情感动员逻辑,实现了多媒介联动式传播与情感动员网络的构建;依托社会组织,嵌入根据地的己群社会关系,在圈层式传播中进行情感动员;从政治动员下沉到文化自觉,建构了集体协作式的革命情感传播路径.街头诗媒介的情感动员在全民族抗战的目标指引下,转化为政治的共意动员,实现了对根据地军民群众的精神教育和审美教化,促进了反思性、成长性的国民身份转向与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于社会事件中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形态,即用民粹主义的话语来对抗和消解专业主义话语的权威。从本质上讲,民粹主义的话语是民众的政治实践,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对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双传学 《当代传播》2023,(1):67-73+86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代论作为“我们党的领导人发表党的主张的一种最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话语争夺场域中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突围,为凝聚抗战共识、提振抗战信心、壮大抗战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代论是报刊社论的一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具有作者权威、主题重大、影响深远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话语框架。本文基于甘姆森的话语框架理论,分析1938-1947年《新华日报》的52篇代论文本,将其话语框架总结为斗争实践、道理劝服和信念鼓舞三类,并结合话语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透视其所体现的“苦难-斗争”(行为)“、理解-认同”(认知)“、共情-感召”(情感)三种动员路径,洞悉其在斗争解放、政治认同和情感凝聚三个维度的共意动员价值。通过对代论话语实践的框架分析,可以勾勒出意见性话语实现民众共意动员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填补或丰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付晓晓 《新闻世界》2014,(7):266-269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年五月,列宁在给《火星报》写的社论《从何着手?》中,明确提出了报纸组织作用的思想,他说:“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的这一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八九八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所以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思想理论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理解接受与支持是党报的重要任务。正如列宁所说:“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党报的理论专版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3)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相似文献   

11.
微博动员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工具,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微博动员进程中,其基本构成要素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议题及动员载体综合发挥作用,表现为:微博动员主体的"去中心化"增加了动员频率;动员客体的集体认同感促使动员发生;主导性的动员框架议题推动参与者集体行动。分析研究微博动员对进一步加强引导,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3.
谢欣 《东南传播》2023,(1):56-58
本文以意动叙述为理论视角,对2018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奋斗型“幸福”话语的媒介动员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意动叙述,奋斗型的媒介“幸福”话语首先在自身新闻属性的指引下,通过对经验事实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构筑了有关幸福的美好愿景,并激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其次,该话语还通过真诚对话与主体唤询等方式分别对普通群众和党政干部群体实施了不同的意动性建构策略。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政治话语运作的现实性与延续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媒介动员中进行价值引导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4):61-64
网络民粹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媒介动员策略,需要从价值逻辑、话语模式、管治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媒介治理。同时,主流媒体对网络民粹主义的治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像抗争——对“宜黄强拆事件”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宜黄强拆事件中,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立体传播网络为抗争提供了资源,作为超主体的记者参与的人际传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舆论博弈的过程中,深描强拆现场的影像作为证据在逻辑与形象上建构了双方的身份和事件的解释性框架,并引发进一步的公民行动。照片成为一种组织动员的象征资源,起到了动员舆论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网络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16):44-53
2007-2015年间,我国部分城市相继发生反PX街头抗争,互联网承担了重要的抗争动员和组织功能。在虚拟世界,作为抗争性话语的科学话语虽然是主导话语,但其话语机会、内容和话语联盟关系却不断变迁,由此呈现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样貌。"PX"只是民众用以对抗权力的一个工具和符号而已。  相似文献   

17.
战争年代党报的经营与发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兴起直接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报业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1947年3月的解放战争时期,16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三份党中央机关报。在恶劣的战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经营发行的管理,扩大报纸的发行量,使党中央机关报起到了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心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与回溯,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先进性与纯洁性.而建党之始的初心形成与表达,话语建构与传播,舆论宣传与动员,无不有赖于先后创办的革命报刊.贯穿百年奋斗成长壮大史,形成特定话语体系.初心话语的历史缘起与建构经历了抉择、生成和传承发展,最终确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共早期革命报刊在初心话语体系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了解党的"初心"来龙去脉,自觉传承发展初心精神,促进价值内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九洲  陈丽 《新闻界》2007,(6):106-107
本文从“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多元模式话语与一元模式话语、碎片式话语与整合式话语、开放性话语与封闭性话语“四个层面的对立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种对立性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地震灾害危机传播是政府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后,维持社会秩序、动员公众参与、进行社会管理、创建政府形象的过程。政府、NGO/企业、媒体、公众是危机传播的关键要素。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NGO/企业、媒体、公众的辅助作用,促成地震灾害危机传播管理机制得以顺利运行。在地震灾害中官方与公众间话语空间的互动,为政府处理危机传播、建立良好形象带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