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现代化背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支柱的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困境。对此 ,本文拟以对晚近异常活跃的新儒学的研究为中心 ,用现代化这一话语背景统摄对中国文化的考察 ,力图寻求新儒学进而中国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均以批判、修正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和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为立足点,分别从前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角消解现代性;这两种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对接和联姻在客观上阻碍着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生成,必须从总体上拒绝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中国无法避开现代化而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加速现代化,而不是医治现代化过分发达导致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在海外新儒学的传播和影响下,以“儒学复兴”为目的的思潮在大陆也有兴起之势。21世纪的中国文化如何发展?中国文化在21世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如何?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关涉传统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学传统的关系问题。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5.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新启蒙运动可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实践要求。新启蒙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新启蒙运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中国文化现代化开展的整体进程而言,新启蒙运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加强了中国文化精神主体性的挺立,并确立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开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成中英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他在海外为传播中国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是“推陈出新”,他的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理论见解以及他的“新‘新儒学’”理论体系的构想,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从他的思想中可以反映出当代新儒家新的心态和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文化的栽体,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美学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儒家思想(又称为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启思想之志、引美学之思、修语言之功的目标。取儒学之教育思想拓小学语文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儒学教育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我们在取儒学教育思想之精华的同时,新时代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素材,使语文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了新的特质,也丰富拓展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融合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指向针。  相似文献   

9.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以政治变革为契机,在政治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化,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90年代的儒学热作为一种文化补救现象,是中国传统儒学面对现代化的负效应而作出的一种表能的反映。但就其本质而言,儒学和儒学热都不是中国现代化所应有的现代文明精神。由于儒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儒学的消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流派之一,现代新儒学力图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将这一过程名之为“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其中心意旨是认为:作为传统儒学之本的道德理性可以通过自我否  相似文献   

12.
苏海  郭书瑜 《四川教育》2023,(20):36-38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对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紧紧抓住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通过“政策引领,多策并用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高度;社会支持,多措并举拓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渠道;制度保障,多方兜底营造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氛围;体系建构,内外协同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等举措,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3.
种子教师培养成为近年来教师专业提升的新趋势,它因聚焦一个主题,解决当下教育飞速变化的某个研究领域人才需求而受到青睐。研修模式可以构建便于操作、有效推进的实践路径,打通一个由传统文化种子班教师的培养,带动一个区域的教师文化素养整体提升的脉络,发挥种子教师的最大效能。2015年以来,区域通过连续三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教师培养的探索实践,构建“点”上启动、“线”上推进、“面”上普及和“立体”发展的“点、线、面、体”研修模式,实现一个种子教师培训班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自我、带动他人,团队合作成长带动新团队专业发展的“滚雪球”发展,引导种子教师学以致用,推动区域文化素养整体提升。研训模式成为区域教师队伍提升的新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路,为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家提出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传统文化可以适应现代化、儒家伦理有助于人格现代化等观点在思想理论界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现代新儒学没有走出文化决定论的误区,未能摆脱文化保守主义的局限;恰当地估计现代新儒学的价值,它可以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助力;否则,它将成为一种阻力。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师范"不是在"去师范化"遭遇挫折后教师教育的"再师范化",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师范"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为目标追求,是政治站位更高、专业品质更优、开放程度更深、技术形态更新的教师教育.在全面实施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师范类专业建设不能满足于通过专业认证,而应坚持面向需求与服务成长相统一的专业化价值取向,运用反向设计与正向落标相协调的产出型建设范式,创造深度协同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的开放式教育形态,建设关注达成与持续改进相融通的卓越型质量文化,为实现"新师范"发展愿景提供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新儒家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新儒家现在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学理层面的儒学现代化上,其主张将制度化儒学从儒学中剔除出来,这使儒学的系统性大受影响,儒学面临被肢解的危险;由儒学开出民主、平等的努力,新儒家做的根本不成功.因此,现在的儒家面临两条路一是进行将儒学融入现代性的尝试,一是在时代精神下重铸儒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之根本,而现代化人格的塑造必然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兵学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分支,对当代现代化人格的影响各有优劣。着重从6个方面探讨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塑造现代化人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研究呈纵深多极化展开。有选择性地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大陆新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可以为今人审视其丰富而复杂的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我国乃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儒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正在逐步消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儒学这种落后保守的封建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儒学的复兴、现代化及新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