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
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饥荒之一,对这次大饥荒的成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究其根本原因,乃是集权与计划失误所造成的。各位学者在论证大饥荒成因时的不同视角,从根本上讲并没有否定这一根源,无论是“退社权”、“退堂权”还是“集体积累”说等等,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性因素便无法完整地解释大饥荒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频仍,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两汉统治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救济制度和措施,如仓储制度、赈济、借贷和蠲免等,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相似文献   

4.
小说通过饥荒年代李家寨大队支书李铜钟在“违法粮”和“救命粮”之间的抉择这一悲壮故事,形象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大跃进造成大饥荒的历史图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要以史为鉴,永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苏联政府在1936年颁布了禁止堕胎政策,旨在弥补大饥荒造成的人口损失,为工业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人力资源。实践表明,刺激人口增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程度、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强度、社会生产方式、婚姻持久度和社会保障水平诸多因素的制约,绝非政府一纸命令就可以实现的。不考虑上述因素,盲目采用行政命令手段提高出生率,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6.
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以至固化是造成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官僚特权阶层形成的根源,主要在4个方面:俄国的治国传统、苏共的组织伦理、干部的身份设定和监督的空泛虚化。正是这4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就了苏联历史上独特的官僚特权阶层,为苏联党国覆灭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7.
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直隶地区发生大面积水灾,造成巨大的损失,田园荒废、饥民载道,严重扰乱正处于恢复阶段的社会秩序,是清廷定鼎中原以来面临的第一次严峻的救灾考验。为此,各级政府迅速采取了蠲免田赋、实施赈济、安插流移、劝捐劝赈等系列举措,并着手荒政制度的初期建设。以上种种彰显出清廷强大的危机控制能力、高效的行政运转速度与长远的施政眼光,无疑是其入关后迅速稳定局势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给人的印象总不如在此之前的1640年英国革命和在此之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样深刻,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三次革命的评估上至今仍受到苏联史学界较深的影响。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于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和E·M·茹科夫在第十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世界历史分期方法”中。在苏联学者看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符合逻辑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关键步骤。依据这种指导思想编纂的《世界通史》,英国革命被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新时代”,而美国革命则被当作两次革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三部分阐述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前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一、沙皇帝国血腥扩张及其民族政策是前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历史根源。二、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相背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潜在因素。三、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诱发了民族矛盾的总爆发,导致了苏联的快速解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三部分阐述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前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一、沙皇帝国血腥扩张及其民族政策是前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历史根源。二、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相背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潜在因素。三、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诱发了民族矛盾的总爆发,导致了苏联的快速解体。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政治上过分集权、经济上成分单一,文化上过分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晓霞 《语文天地》2013,(16):16-17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被编者安排在童年趣事的篇章单元,而课文描写的却是饥饿。饥饿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大饥荒屡次出现在中国大地,而这篇课文的背景时代,却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饥荒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政治稳定,物质丰盈,人们早已远离了饥饿,编者将这篇文章入选教材,无疑具有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潮州历史上水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而官方的赈济活动未能满足救灾的实际需要。由地方绅、商、民以及民间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民间救济体系,以其及时性、多样性、公益性、持续性等特征,在清代潮州地方防灾抗灾及灾后赈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赈的不足。从官方与民间救济力量的消长和互动,可以反映出清代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每年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举办全苏数学夏令营,任务是对当年出征IMO的苏联国家队作赛前培训,其间一般都要按照IMO的竞赛体例作若干次模拟考试.1991年六、七月间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举办了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届数学夏令营,其间共进行了三次模拟考试.夏令营的主持人瓦维诺夫教授向笔者提供了这三次模拟考试的  相似文献   

15.
清朝救荒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所谓灾荒,乃是自然界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祸害,一般是指水、旱、风、虫、地震等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饥荒。它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因素(诸如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统治者疏于理国、战争)所造成的。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是非常严重的,外国人曾把中国称为“饥荒的国度”。根据不完全统计,仅有清一代就相继成灾11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歉收90次、疫灾74次、霜雪之  相似文献   

16.
苏联推动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动因很多,综合来看,与中国共产党在"主义"上的一致,与中国国民党在利益上的"契合"是两大主要因素。在国共合作过程中苏联更倾向于中国国民党的行为,则表明其较之于"主义"更看重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大业末年饥荒严重,李渊太原起兵后向关中进军,然而进军途中粮食问题始终困扰唐军,故李渊至黄河边后迟迟未能渡河人关。李孝常华阴之叛,保证了李渊军粮供应及赈济饥荒稳定民心之需要,使李渊据永丰定关中东向而争天下之战略得以迅速实现;且断绝炀帝西归之希望,激化炀帝与从行关中将士之矛盾,终致江都弑逆炀帝身死,李唐之统治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8.
高放同志能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根据我们党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重新认识和研究长期影响苏共思想政治路线的“左”和右的问题。高放同志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梳理和归纳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三大矛盾,从这三个主要矛盾中去寻找导致苏联剧变的深刻原因。第一大矛盾是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个大矛盾就是党政军官僚高薪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个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高放同志研究苏联剧变问题的另一个特色是能从历史根源上寻找和分析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高放同志能着眼于从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上寻找苏共作为一个政党遭到失败的根本教训。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三次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行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第一次是 19561958 年的直接体制内改革尝试,第二次是 19781992 年的体制外改革,第三次是 1992年至今的体制内改革。通过这三次改革,我党最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束缚,开辟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渐进改革之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20.
宋代地震发生频繁,真宗、神宗等时期尤为突出,地震影响区域广泛,造成大量人畜伤亡,宋朝为减少损失,安置大量流民,官府及私人积极救助,相继开展食物赈济、异地安置、社仓等救助形式,政府为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制定了灾区减免租税、给田与还田、免除灾民以前的积欠等措施,以上种种措施为灾民的灾后生活提供了保障,减少了灾害对宋朝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