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张磊  李寅滢 《文教资料》2007,(28):48-50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篇对苏格拉底临死前和朋友们在监狱中从容谈论哲学的场景的描述,向我们传达了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对真理的坚定信仰,透视出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意蕴,在物质条件日益满足而精神世界匮乏的今天,对我们现在追求精神世界的道路上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会饮》中阿尔喀比亚德的讲话往往被理解为对苏格拉底的赞美,以及柏拉图借阿尔喀比亚德之口,为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辩护。但是,从"讽寓"的角度来分析,阿尔喀比亚德真实的意图则隐藏在表面的赞美之中,实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正>"苏格拉底之死"作为西方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之一,两千多年来争讼不断,有人认为整个西方思想史就是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反思与注解。现行的高中教材中对这一事件也广泛引用,人民版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中学习思考问题,探讨雅典民主政治暴露的问题;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作为背景材料,呈现一幅附有文字说明的《苏格拉底之死》油画,介绍了他因言获罪的始末。对"苏格拉底之死"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居承先启后之地位。如果说,《理想国》代表了柏拉图的政治社会理想,那么,《法律篇》则是柏拉图晚年所作的面对现实的对话体著作。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即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雅典来客(暗指柏拉图本人),夏日里在克里特相遇,讨论法律的优劣以及一个优秀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通过宴会参与者对爱神不同的颂词,展示了关于爱的众多观点。爱能让人勇敢不畏牺牲,爱是美好品德之间的相互吸引,爱维持了大自然的和谐状态,爱是对属己之物的爱,爱也是对美的爱。柏拉图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否定与整合,借助苏格拉底的叙述,最终为人们描述了爱的本质与功用。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399年,雅典陪审法庭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从此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解之谜。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类似案件,像对苏格拉底之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教材在叙述"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古希腊的思想成就"时,呈现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并试图用"苏格拉底之死"来引导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其《书简七》的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故称柏拉图的"自传"。本文细致分析了苏格拉底、雅典以及柏拉图在这部自传中的角色,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笔法。揭示出柏拉图在自传中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对雅典的两重态度,以及柏拉图通过自我教育从政治上升到哲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由讨论政治问题延伸而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明显表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与之也有类似之处,三者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对公民的德性教育,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追溯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我国教育史学界研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其对话录《理想国》。但根据中外哲学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如柏拉图的其他对话录及一些未成文学说。德国图宾根学派的研究成果更揭示出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对于研究其哲学乃至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古代伟人多通过口传来进行教育活动,近代以来在研究人物思想方面崇尚书本的做法并不一定适合古代。柏拉图在其《斐德诺篇》和《第二封书信》中曾对书写著作进行的深刻批判不仅表明其对书写著作的根本态度,也具有教学方法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柏拉图的灵魂论与古希腊灵魂论关系、柏拉图灵魂论与其整体哲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联系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问题意识和柏拉图哲学将世界二分的重要特征分析柏拉图的灵魂论观点,可以发现其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所承担的贯通实然界与应然界的桥梁角色,灵魂论乃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环节。  相似文献   

13.
莎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柏拉图思想对作品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影响。莎士比亚同时还接受了柏拉图文艺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光《哈姆莱特》剧中"镜子"的隐喻来自柏拉图,而且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也与柏拉图的文艺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回忆说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 ,但它所阐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消极的、错误的。本文从其产生的逻辑前提入手 ,论述了柏拉图关于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的思想。现代科学对天赋观念问题的探讨 ,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柏拉图回忆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如果柏拉图只是一般地沿用灵魂不朽的观念,那么,他的回忆说充其量仍只是一种原始宗教意义上的观念,柏拉图的独到和深刻之处在于,他第一次将传统的灵魂不朽和人类的认识、审美和道德结合,并试图在这三个层面上让他的回忆说构建起他的“两个世界”的桥梁,从而让人类永远向上直至到达那个“真、善、美”的境界-人类终极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分析和论证了其对文字作用的贬低;继而分析了柏拉图的记录者身份,探讨了柏拉图如何试图消解文字与言说的尴尬关系;通过比较柏拉图与孔子、庄子的语言观,进一步探讨了文字与言语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18.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主题,按照柏拉图正义观思想所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理想国"终归于"理想人","正义论"即是"人性论",本质上是"人性和谐论"。柏拉图的"这一面相"之于当代都市人的生存境遇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