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梁构造故事的手法节奏也够快,正是耍皮影戏的那个节奏,而这本小说最显明的特点,就是比他前两部作品都更紧张,让人不忍释读,用句成语说,那叫“扣人心弦”。于是,宾主尽欢,读者诸君看得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2.
在“快”里,卡尔维诺谈到了他被民间故事和童话吸引的原因,“因为我对风格和结构感兴趣,对故事的简洁、节奏和条理分明感兴趣”。他特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口齿笨拙的男人在他的叙述中用各种低级的毛病彻底打破了叙述本该具有的节奏,使他的听众奥利达太太饱受折磨。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在一所很好的幼儿园当过两年的业余老师。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故事时间时,在我的耳旁、在他们的口中,听到的更多的是“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灰姑娘”的故事,他们还不只是滔滔不绝地讲出了娓娓动听的故事,还能用自己的彩色笔在一张张纸上很快地画出“白雪公主的裙子”“青蛙王子的衣服”和“灰姑娘的水晶鞋”。这其实就是孩子作为读者,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他们喜欢图画书!他们不仅在图画书上找到了他们喜欢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刘波,也许是他参与了写作《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因而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他现在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社长。刘波是以通俗、质朴而又引人入胜的文笔赢得读者的。你可知道,刘波小时候是个故事迷。他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在他的故乡——滹沱河畔一个绿树掩映的小村村头上,听一位老人说《水浒》。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通俗、质朴的语言艺术风格,启动着他幼小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他迷恋上了通俗的语言,通俗的故事。正如他后来说的:“那时我还不能写,也不会听门道,只会听热闹,但我有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编辑先生: 您好!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在央视10套看到“讲述”节目后,就被“讲述”的故事牵动了心。“讲述”的故事好看、好听,那些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像是身边发生的事,而且故事的结构摆布、思想的提炼、内在的张力等等方面,既给人新闻写作思路的启迪,又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中某些道理。遗憾的是:我对整个“讲述”栏目几乎一无所知,我很想了解“讲述”栏目从开播到今天的整个历程,我想“讲述”的历程一定充满故事。您能帮忙把他们的故事展示给我们及与我有着同样心理的读者吗?谨候!东楚晚报 孔晓红 2002年7月20日。  相似文献   

6.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7.
品牌策略的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讲讲品牌策略的秘密。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群。或积木(BUILDING BLOCK)理论。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品牌的感受。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在建筑工地遇到三个砌砖的建筑工人,出于好奇,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墙”。其实,他们干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又问第三个人“你  相似文献   

8.
写经济报道最令人尴尬的莫过于那句老话:“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就是写得太深奥,非本行的普通读者很难读下去;“内行不愿看”,是指行内的专业人士认为记者所写报道太肤浅,对他没什么启发、没什么用处。既让内行愿意看,又让外行看得懂,并对他们有所启示,是经济报道的至上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的体会是两条:把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故事化、情节化,把故事和情节思想化、主题化。即先把枯燥的数字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再通过故事这个载体来体现报道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不寻常的数字中有不寻常的故事一提起经济报道,人们就…  相似文献   

9.
提升读者才是对读者最好的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蔡国江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学营销的学生想把梳子卖给和尚。第一个学生直通通地请和尚买梳子,并让和尚给他妻子买一把,结果被和尚暴打了一顿;第二个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得了重病,他卖梳子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和尚同情他,买了一把梳子;第三个学生对和尚说,每天有那么多人到庙里求佛,你为何不买些梳子,开一下光,把它们送给求佛的人们,使他们在梳头时得到佛的保佑与赐福。和尚说,你有多少梳子,都拿来吧。蔡国江讲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搞图书营销时,一定要抓住读者的需求点,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事实上,这个故事也生动地揭示出当前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及走出误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耿光 《记者摇篮》2006,(6):41-41
我创作的儿童连环画故事《小猪呼噜噜》从1988年起,发表在我省出版的《好孩子画报》上,至2005年底,已历时18年,共200余期。作品深受小读者和家长的欢迎,先后获得过国家级奖四次,省级奖三次。“从生活中提取快乐,把快乐送给读者”,这就是我写作的初衷。在这近20年的创作过程中,我的心中始终像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一样,是充满快乐的。味道浓的童话来自身边主人公呼噜噜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猪。他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他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但细细想来又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读者看到他的故事,就会想起我们身边和家庭中,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英国女作家伊·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里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要会说故事,而好的故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它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是指一个作家在选择故事上的简单。二、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故事讲的一定是我们感到重要的、感到极端重要的问题,是你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三、一个好的开头。从这个开头可以让读者看到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好的故事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在电视频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条好的电视新闻要想吸引观众,开头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宽松.并不仅仅是要求我努力读书。 我记得.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关上电视.给我讲一些古书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问我,都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总结故事的意思。有些故事是告诉我做人要善良;有些故事告诉我不学无术最终会抱憾终身;也有时,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初期的青年人,现在都已年过半百了。但他们一定还记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海鸥》和《牛虻》,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给他们带来过勇气和力量;他们还会记得《伊林选集》和别莱利曼的科普著作,把他们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以后的一代代人都读这些故事。它们帮助青年人迈进成熟的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享有这样的殊荣,它38年的光辉历程,它在青年读者中的巨大影响,足以引为自豪。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时,我走访了这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用事实说话,这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西方记者在技巧上确实能够采用客观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条,叫做新闻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的说法是:“我只是完全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事实,我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这个记者绝不代替读者作出判断。”其实,他们在选择、表述事实当中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面上好象是“纯客观”的,叫你看不出他的观  相似文献   

15.
一、小说类《黑寡妇》作者伊斯伯格·斯里姆曾经以一部描述60年代美国社会黑暗面的小说《拉皮条者:我生活的故事》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畅销小说作家。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再次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30年代芝加哥伴舞女皇的故事。奥蒂斯·蒂尔森的家庭从南部乡村搬...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员李宝德的故事》在北京日报周末版和京郊日报刊出后,编辑部接到了许多读者的电话和来信,李宝德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有一位读者说,在他的心目中.焦裕禄式的人物早已走进久远的历史,没想到今天在我们周围仍然有李宝德这样焦裕禄式的人物。李宝德故事的采写前后经历了三个多月,期间我和同事李波数次前往他生前工作过的德厚化工集团及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乡党委宣传部,采访与他生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实事求是地说,年龄和生活阅历已使我们俩人情感上不再脆弱,也不那么容易被打动,但此次采访场面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要…  相似文献   

17.
宽大     
赵梅 《出版参考》2005,(4):34-34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  相似文献   

18.
青道 《兰台内外》2009,(4):47-47
毛泽东: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 故事一: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正值我国困难时期。各省省委书记在毛主席家里轮流向他汇报情况,会议开得很晚,管家吴连登问主席要不要给大家做饭。主席说:“一人一碗面条。”吴说:“您怎么这么抠门?人家来开会,您都不让他们吃饱饭?”  相似文献   

19.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要想了解中国的新闻漫画,就不能不先了解华君武。果然,预约采访时,电话那一端传来华老慢悠悠的声音:“采访过的人很多了,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一代又一代不断更新的读者,一批又一批从读者中成长起来的作者、画者.谁不想多听听老前辈曲折、坎坷、成功、成名的故事。也许是我们代人请教的诚意,华老松口了:“天这么热,你们还要来,那就随便聊聊吧。”3个小时过去了,华老侃侃而谈.依然是慢悠悠的话语,却震撼肺腑,激荡人心。只不过是一幅幅漫画,却像一颗颗子弹,让敌人胆战;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丑恶、善美。华老似乎很满意与我们的“闲聊”,乐呵呵地说:“我很高兴,今天讲了一些我从来没有讲过的想法,有些是头一次讲给人听的事。”我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敬意.笔下多了一份责任。我们应该把华老的故事讲给我们的读者听.主题是华老用他70年的漫画生涯定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