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要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2],也是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的师生互动的载体[3],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  相似文献   

2.
<正>“深度学习”主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和解释历史就离不开“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1],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2]。真实学习问题必须依托真实历史情境,真实历史情境需要借助“史料”来建构。但由于精力、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大多高中历史教师很难开发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史料。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使课程内容情境化”[3],这是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这与“概念为本”的教学所提倡的“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1]2“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69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都依赖“意志”(will)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来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并最终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成既定的目的[1],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调节也并不例外。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之一,“意象”(image)反映教师的自我认知以及教师对教学、学生和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2],融合了教师的“信念、情感与需求”[2]。此“意”虽非彼“意”,但都与知识(knowledge)及情感(feeling)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二“意”的相遇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让我生成了对意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能力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于友西等学者认为,历史学科能力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的思维能力[1]。赵恒烈教授说:“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2]”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时隔10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也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作为课程基本理念[2]。20多年来,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一课程理念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为更好地落实“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3],强调教学活动需要“学”“教”统一、据“学”而“导”,  相似文献   

7.
<正>大概念源于西方教育界,威金斯等人较早对大概念作了界定。[1]国内关于大概念的研究多见于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2020年的修订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称“20版新课标”)也提及大概念。[2]从学术视角看,学界强调大概念教学的旨趣是“追求理解”。如威金斯主张以“追求理解”作为大概念教学的目标。[3]也有学者认为大概念教学的追求是从讲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4]但仅将教学目标定为追求理解是不够的,本文将尝试结合课例探讨寻求认同的大概念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正>“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能有效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具有上位性、统摄性、引领性和综合性,既适合于单课时教学,也能服务于整个单元的教学”[1]。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中历史单元项目式学习,旨在以历史学科大概念为统领,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学生通过“针对问题的持续探究、以学生为主导的实施过程、团队合作的社会性互动、真实可见的公开成果、客观全面的表现性评价”[2],  相似文献   

9.
<正>大概念反映的是“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1]。在学科知识中,大概念包含的知识属于“高位”或“上位”的知识,具有普遍适用性,有很强的迁移价值[2]。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大概念的提炼有助于对其他小概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知识讲知识,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只是背诵具体的史实和结论,缺乏对历史的深层次思考,更不要说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理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解释”[1]11。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通过简化历史知识,重在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刻意追求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相似历史概念互扰、历史事件断裂、历史结论突兀等现象。所以,历史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其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书本所隐藏的知识,而不是其所展现的内容”[2]254。这就需要教师“揭示”教科书隐藏的内容,剖析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利于学科素养培养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国内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多种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比如刘海燕等[1]对“职教云课堂”和“腾讯课堂”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吕滋建等[2]对“1个平台+多种直播互动”的线上教学模式展开分析;童冬梅等[3]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QQ群课堂、问卷星等多维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模式;二是运用单一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深度学习能重构学习过程,驱动知识的创造和目的性应用[1]17。美国惠利基金会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为敏锐理解学科内容并将知识用于解决课堂和工作中的问题而必须掌握的一系列素养[1]1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深度学习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过程[1]19。深度学习的学习目标指向知识的完整度、理解度和迁移度。  相似文献   

13.
<正>氢气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气体之一,需要学生掌握氢气制备、性质检验等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目前,已有学者对教材实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例如,林海彬等[1]、侯晓琼等[2]、潘国荣等[3]支持氢气制取与性质实验装置一体化设计;周正祥等[4]采用洁厕灵与电池锌皮等反应制取氢气;林燕岚等[5]、侯晓琼等[2]使用注射器、U形管、V形侧泡反应管等器材做反应容器。以上实验是从药品选择、器材类型、实验装置三个方面进行改进,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实验装置复杂、所用器材多、反应时间不好把控。  相似文献   

14.
<正>“证据推理”是指从问题情境及已有知识经验中识别、转换或推演,形成主张,并多方收集证据进行论证,从而获得结论,解决问题。化学中的“模型认知”可理解为“利用模型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即基于一定的感性认识,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看不见的化学原型客体进行近似、简化的摹写,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抽象方法[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对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证据意识,  相似文献   

15.
侯志中  谭婷 《读写月报》2022,(33):19-22
<正>探究性学习是以素养培养为目标,以问题探究为驱动,以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习方式,与新课程理念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  相似文献   

16.
<正>一、问题提出分数除法是第三学段“数与运算”主题下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颠倒相乘”的计算程序,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应该被颠倒的是除数还是被除数,更遑论颠倒相乘的原理了。[1]但是,这个内容“不仅是培养学生数感和运算能力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学生代数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2]。近来,有不少研究尝试提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假设性学习路径[3,4],这些路径主要从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的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7.
<正>“微课”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其具有短小精炼、主题突出、个性化、动态生成、使用时段灵活便捷等优势[1],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整合走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近几年,中学地理微课的研究、实践迅猛发展。现有对地理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原则、开发流程、内容开发及案例资源开发等方面[2-4]。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1]。历史课堂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历史学科美育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李军在《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中认为应从鼓励学生发掘历史中的艺术入手,从人出发,带领学生体味历史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美育[2]。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外阅读“教学建议”部分特别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味”[1],在“评价建议”部分则提出“通过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2]。这就要求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对创新性的强调”“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创造”[1]。赵恒烈先生认为,“创造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求异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2]160。可见,“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创造性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那么,什么是“求异”,又如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能力呢?“求异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层次、换一种观点、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2]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