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提倡从“圣经式”的教材观转向“材料式”的教材观,怎样使用教科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进行深入研究、解读和使用,更要在教材的使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的重组、优化教材,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两年多的调查表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课程重视“教教材”,教师的创造力受教科书限制。新课程则提倡“用教材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钟顺毅 《广西教育》2008,(26):16-16
实施新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做法,变之为学会“用教科书教”,同时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5.
<正>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体例新颖,在内容编排上注重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的有效结合,然而统编教科书容量大的特征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如何用教科书教”的问题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不是灌输教材提供的内容,而是学会使用教材来协助完成目标”[1]。  相似文献   

6.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材使用理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科书只是师生对话的范例和中介。虽然这种价值取向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和接受,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教科书”仍有很大市场,一些教师对教科书的讲授依然乐此不疲。一、现状摹写素质教育是基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推进教育数字化”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教材建设的纲领和方向。毋庸置疑,数字教科书开发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一环。研究表明,在数字教科书开发实践中,由于对“技术”介入和“教材”属性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而带来的数字教科书问题十分凸显。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二者的定位,厘清二者的关系。概而言之,“技术”与“教材”已成为数字教科书开发实践中必须面对和亟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科书编纂的发展,教材中插图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就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书共计包括了彩页插图50幅,黑白插图134幅,如此之多,这在以往的初中教材中是没有的。可见,插图越来越成为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插图“关心”甚少,存在对插图认识上的偏差,却是不争的事实。纠正偏差,无论对教科书编者还是使用者都大有裨益。下面仅就重正文轻插图、重整体轻细节等四个方面略陈管见,以期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明确提出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努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而不是“独白”的文本。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通过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树立这种对话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同样也需要树立这样的对话观。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材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依然是重要的资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教科书和历史教学 在没有谈到本文要论述的问题以前,需要搞清楚的一个概念是“教材”。过去通常都把教材同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等同起来,看成一样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看法越来越不能  相似文献   

12.
<正>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几个层面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既是教科书的使用者,也是教科书的建设者,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在履行教科书建设者和课程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教材,使我们的英语课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呢?笔者在对《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使用中觉得: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当的裁剪,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的内含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6,(12A):7-7
今后,北京市中小学生入学时拿到的教材可能并非全新,而是“学哥学姐”们用过的教材了。这是由于北京市教委在对吕晓霖等35位人大代表“构建节约型社会,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议案的办理报告中提出,北京市教委正在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免费的政策,“目前,北京已经在西城、崇文、石景山、丰台、房山5个区的部分中小学开展了美术、音乐、体育教材循环使用试点工作。学期末将全部教材统一收回,进行防疫消毒后供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不少教师称之为“教本”,教师也将自己称为“教书匠”,同时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社会尊重为知识的传授者。教书的过程美其名曰“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是“照本宣科”。“教科书”在教师心目中是完美无瑕的,是至高无上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解释清楚。因此,在具体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是对教材的逐字逐句作详尽分析,更有甚者囿于教材和参考书,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破坏了教材的整体性,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忽视了自身对教材的再认识和再创造,另外,还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需要。因此,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6.
最传统、最普遍使用的教学媒体莫过于教材(特别是教科书)了。早期的教科书只有字,进行仅仅以语词为媒体的教育,这在教育史上谓之“词语主义”。然而,从儿童的学习是基于视听直观的教育理论出发,教科书开始有了插图。17世纪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1658年)就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教科书。自那时以来,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材编制技术不断进步,围绕教材的含意、性质及其编制的问题也成了重要的研究领域。本主要探讨“教材”概念及教材编制(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一、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 ,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 ,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 ,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历史教材学”)表明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 ,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要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是在“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编纂手法及其质量”。换个角度说 ,教科书的形式与质量 ,决定…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和教材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基本的用语,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科书和教材存在着误读现象。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默认为教科书,将教科书等同于教材。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和教材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教材与教科书不能直接划等号。教材的概念不是封闭的,教材的概念而应是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  相似文献   

19.
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历史教材学”)表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相似文献   

20.
教材与教师、 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可见教材的重要性.教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故事书等;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本文的教材指的是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