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形态,元宇宙空间搭建将历经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相融三个阶段。元媒介表征了新旧媒介可供性融合关系。基于这种关系,通过对现有关于元宇宙愿景中的媒介技术审查,将元宇宙视为元媒介,其媒介实践在元宇宙空间具有时空矢量补偿性,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已转向“体验”并表现出真身、化身、分身层次性。最后思考元宇宙虚实空间媒介实践的相关困境。  相似文献   

2.
元宇宙是技术群聚效应催生的互联网应用和数字生活空间,它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维度和感官维度,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虚实融生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等人类感官的补偿性满足。元宇宙提供了人关联社会的新尺度、体验外部世界的新通道,具有虚拟补偿性、全息化沉浸、具身交互性等特征。元宇宙的勃兴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建构产业应用新场景、互联网平台呼唤资本增值新动力、用户期待具身交互新体验等方面。元宇宙带来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无限可能,但我们在接受新媒介增强人类感知和社会实践自由度的同时,应对其所衍生的社会风险抱有警觉和审视。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2,(1)
元宇宙预示了数字革命序列中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网络整合,在昭示着互联网产业大变局之时,也同时宣告着对传播领域的重塑和搅动。虽然"元媒介"的概念先于元宇宙而存在,但它却准确预言了在数字时代新旧媒介相互构成、相互塑造、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基于这种辩证关系,元宇宙正在加固一种"对传播的传播",即"元传播"的过程。于是,作为元媒介和元传播的元宇宙体系以其内在机制和技术特征为数字时代的传播召回了语境与共识、声音与言语,同时显影出此前为我们所忽视的媒介的自反性与基础设施特性。与此同时,元宇宙也以去身体、去真实、去开放和去隐私,警告着传播在这场变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元宇宙语境下正成为热词的“元游戏”,通过为人们提供虚实互嵌的数字实践影响数字社会运作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而,不能将它简单地视同于作为其历史来源的“元博弈”与“亚游戏”,需要从媒介学角度重新加以审视。本文将元游戏理解为“元宇宙语境下数字社会的调节”,从改进人类认知方式和社会运作方式的角度探索元游戏的“调节”,认为元游戏能够纠正人类传统认知偏向,从横向和纵向对数字社会运作进行调节。元游戏的“调节”可进一步升华到建构媒介文明的高度:以元游戏为“元媒介”,连接数字社会的媒介文明建设主体;以“远程元城市”为系统,将元游戏作为媒介文明的存续方式。元游戏正以独特的方式建构数字社会的媒介文明新样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算法则是架构元宇宙最底层的技术逻辑。在元宇宙中,算法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与算法技术的互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往人在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中,总是会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泥潭,而这种思考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人机关系。打破二元对立,反思工具性,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探究元宇宙中人与算法的主体类型、关系变化,有助于我们在元宇宙这样一个全新的维度中理解技术。同时,思考人机关系“和而不同”的未来走向,也是我们应对技术时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城市中产阶层,媒介素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媒介认知和媒介使用层面,更多地上升到了媒介参与层面.而公众的这种媒介参与意识,对于政府的民主决策到底有何影响,值得研究.本文拟以番禺垃圾焚烧发电事件中番禺丽江花园业主论坛"江外江"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专版"为例,通过对该专版网帖及部分跟帖的分析,研究公众媒介参与的意识对政府民主决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便捷度与关联度作为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建构人与人、人与物联系的"双螺旋",以节省联系成本与增加联系价值的勾连关系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介进化的逻辑转向.以此为基础考察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生产、储存、传播、获取以及搜索等媒介进化核心环节,有利于增强对互联网时代媒介进化与当代媒介融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22年有关元宇宙的研究加速涌现。元宇宙会为传媒融合发展带来哪些愿景、传媒应该如何融入发展流程,成为传媒元宇宙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试图从技术和传媒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在元宇宙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具体路径为:在当下以区块链版权保护为基础,打造传媒元宇宙经济体系;在中期发展上以扩展现实虚拟主持为先导,开创面向受众的沉浸式娱乐;在长远目标上要聚焦建设“影子”传媒,以数字孪生复刻虚拟文明中的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2021年被称作“元宇宙元年”,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批质疑的声音。元宇宙所描绘的去中心化、个人沉浸式体验的图景,可能会带来媒介技术伦理风险。【方法】文章以伦理学者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提出的“生命的神圣性”作为伦理的元规范,即真实、人性尊严、非暴力三大伦理原则作为理论视角,探讨元宇宙可能会出现的全新的伦理问题。【结果】在“真实”原则中,元宇宙所形成的“拟现实社会”会影响人们对真实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在“人性尊严”原则中,元宇宙中的“数字劳动”对人的剥削会愈演愈烈,丧失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在“非暴力”原则中,隐私侵犯的现象愈加隐蔽,导致更严重的暴力和更深的伤害。【结论】为了更好地规范元宇宙的发展,应该从技术层面、法律政策、主体的媒介素养等方面多管齐下,并且需要学界、业界共同努力明晰伦理边界,达成具有普适性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2.
李琪 《新闻前哨》2023,(15):53-55
本文基于媒介记忆相关理论,考察纪录片《新三峡》媒介记忆的内容和建构方法,并分析媒介记忆的建构价值。《新三峡》从真实场景和鲜活人物层面构建出关于长江三峡的媒介记忆,采用将宏大叙事与个体讲述结合的路径建构媒介记忆,体现出重现历史面貌、唤醒情感认同和传承薪火精神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元宇宙概念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其媒介样态的沉浸性与高互动性要求与当下电子游戏媒介存在内在共通之处。从媒介融合视角进行观察,元宇宙更是电子游戏的进化与集合。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元宇宙背后的隐忧不断显现。在资本热烈追捧的潮流下,保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可以使元宇宙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而并非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侯文军  卜瑶华  刘聪林 《传媒》2023,(4):25-27+29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元宇宙将成为下一代数字化人际交互空间。虚拟数字人作为这一空间中的技术性介质,连接着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本文重点分析了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中的交互特征,提出了元宇宙中的三种交互形态,包括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人际交互、人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的万物智联。此外,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AI虚拟主播案例为例,分析了虚拟主播的交互形态。  相似文献   

15.
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林 《现代传播》2001,(5):117-122
本文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语言符号、媒介、主体性;二,互联网主体的全新建构--主体的主动媒介化(网络化);三,互联网话语形态分析;四,半机械人与机器唇齿相依的人.  相似文献   

16.
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从机械时代、电力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参与着人的感官、肢体、神经系统以及思想意识的建构。不同时代媒介属性与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媒介对人体的延伸呈截除、碎片、整合等多重效果。在机械与电力时代,媒介对人进行截除及碎片化延伸,侵占与反噬人的存在价值。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促进了媒介融合,其对人的历时性、全面性、整合性延伸,使"人"得以回归与救赎。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23):44-49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传媒业的热词,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已经很多,但是从"互联网+"这一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展开并深入剖析的论文并不多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不但在理念和技术层面,而且深入到商业价值与模式、媒介机构与形态的层面,深刻分析了"互联网+"给媒介产业带来的转型机会和挑战,并描述了未来媒介产业可能存在的一些新兴业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19,(4):6-7
彭兰:Web2.0之后媒体变革的起点是移动互联网,但它更大的趋向是媒体智能化,或智媒化。智媒化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二是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三是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  相似文献   

20.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