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读学校”是什么呢?有一部法叫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本是一部重要的教育法律,可叹的是在当下的学校里几乎不提了。该法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三十六条规定:“工读学校除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学校相同外,应当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针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矫治工作。”揭示了“工读学校”的地位与性质,它对应于而又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小学校,它是由法律所规定了的、政府举办的、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矫治、教育的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2.
似乎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儿童的不良行为,但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时,对这个概念中的“儿童”及“不良行为”却存在着理解上的不一致或混乱。这不仅给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带来了不便,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对儿童不良行为研究的有效进行。因此,有必要统一人们对儿童不良行为的认识。本文拟从两方面做以尝试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人生十六七》2011,(7):28-28
“排查不良青少年”奉身就很“不良” 据《新快报》报道,东莞团市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学校开展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全面摸清东莞市“不良”学生的底数和现状,为下阶段的帮教工作打下基础。东莞市6岁至25周岁(含)的在校学生,将接受这项全面排查。  相似文献   

4.
陈卫东 《云南教育》2014,(11):34-34
日前,贵州全面启动针对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专门教育育新工程”,要求到2015年,全省至少新建或改扩建9所以上未成年人“专门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建设一所“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调查显示,多数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是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参加调查的关颖认为,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证明,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兆。从接受不良影响,到道德缺陷、私欲膨胀、交友偏离,进一步产生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最后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种种表现或隐或现,总有蛛丝马迹。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各尽其责,把握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学生不良表现的过分关注,往往不利于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因为关注的氛围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对良好行为的过高期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心理,使行为变得更不理想。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标签理论”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被“后进生”标签暗示的学生往往将自己的许多不良行为合理化,降低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标准,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7.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单元《珍惜特殊保护》第15课内容承接第14课《筑起"防火墙"》,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法律知识,理解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育学生自觉抵制诱惑,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8.
“不做作业”是中小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以往,有不少教师习惯于仅仅从“道德品质”的角度去追究这种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习惯于运用谈话、说教的方式去改变这种不良行为。后来,我们发现,遵照心理学的原则,通过多种技术整合的方法去矫正这种不良行为,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下面就是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逃学是中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国际教育界已把逃学列为中学生的三大问题之一。有的学校由于逃学及退学现象严重,致使学生严重“减员”。因此,如何有效地制止逃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当前中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初二现象”概念的提出,切中了学生由童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作为“成长烦恼”的现代版,“初二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要点难点,比较典型的如:(1)沉缅幻想,逃避学习;(2)迷恋精神寄托物,如通俗文化产品;(3)外表上过度表现自己,派对早恋;(4)反叛师长,追求独立,学谁像谁,“就是不学好”;(5)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乱花钱,讲攀比;(6)说谎、抽烟、拉帮结派、小偷小赌、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初二现象”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普遍和严重,但借助这…  相似文献   

11.
周祖容 《班主任》2010,(2):16-18
针对严重违纪(受“记大过”及以上处分的行为)学生的教育一直是令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头疼的难题。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应该怎样教育才合理?是否存在一套程序化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巧用心理战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朋飞 《文教资料》2006,(13):64-65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通过适当方法教育改正。教师应该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四点心理战术即“忍”、动摇崩溃与重建、霍桑效应、登门槛艺术与砍价艺术等,以期说明教师正确的教育行为与让人叹服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严卷文 《教育家》2004,(6):58-59
“消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学生个体任何一种行为一连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的后果,其强度、机率就逐渐减弱,不再发生,最后等于零,而从个人行为领域中消失。简单地说,有意忽视不良行为,对它不直接作反应就叫“消弱”。  相似文献   

14.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等 ,这是一类儿童少年期或青春期发展起来的、以情感和意志障碍为主要症状 ,使个人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格缺陷或异常。  人格障碍一经形成 ,就不容易矫治 ,而人格障碍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是相当明显和严重的。人格障碍者自私自利 ,冷酷无情 ,特别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导致各种人际障碍 ,造成社会适应困难 ;人格障碍与不良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 ,许多不良行为 ,如逃学、酗酒、偷窃、破坏行为、斗殴、不服从管教等 ,就是无情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 ;而冲动型、爆发型人格障碍容易引起纵…  相似文献   

15.
所谓劣迹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养成了厌学、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破罐子破摔”,严重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班级管理中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6,(9):40-41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7.
宁杰 《班主任》2010,(3):42-43
班里出现敲诈勒索问题时,班主任要谨慎对待,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不良后果,并且影响自己的威信,助长班内的不良风气。我曾用“一敲二诈三引导”的方法来纠正学生这种不良行为,效果不错。“敲”即旁敲侧击;“诈”就是诈称有其事实;“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走上正路。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2011,(1):62-62
“故意忽视”就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不良行为上移开。当孩子发脾气时,如果我们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则是在无意中奖励这种不良行为,应该做到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但不要显示出生气的样子,当孩子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已是刻不容缓。行为习惯教育,即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从而真正有益自己。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首要一点是:帮助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以健康的心理、饱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些有严重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像失去了自控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中学生不良品德的产生与社会,家庭.学校甚至和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的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良行为是消极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可能导致犯罪行为。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