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双碳”教育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双碳”视角,设计了“三探‘碳’”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从学科内容、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内容4个方面探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期为初中地理开展以“双碳”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活化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南烛特色农业发展”为地理课程跨学科学习主题,围绕前期调研、目标制定、主题和内容选取、学习形式选择、学习场所选定、组织实施、展示交流和学习评价等环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意“学科跨度”“学习主题”“学习主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突破性变化,具有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重要意义。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化设计是一线教学中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方式,包含建设项目共同体、确定项目主题、制订项目目标、设计与实施项目活动、开发项目学习资源、开展项目评价等基本环节。文章结合“地震来袭”主题案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结合乡土地理资源,组织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的方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核心素养水平,也有助于推动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文章在明确了研学路线的基础上,从“明确各研学点的探究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链”“确立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与多元性”等方面,对如何基于研学实践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归纳了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障碍,即“平均化用力”“设计大而空、不切实际的学习主题和内容”“偏离素质教育正确轨道”;总结了开展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可迁移性经验;认为“建立多维细目表,搭建主题式内容框架”“创设良好学习场所,‘三破三立’促使教学转向”“破除教育评价之困,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是现阶段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兰州传统民居的传承和保护”为例,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以兰州传统民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善为学习线索,基于兰州传统民居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资料整理、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影响兰州传统民居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并提出兰州传统民居的传承和保护措施。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融合地理、物理、历史、语文、劳动、艺术等学科知识,突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文中关于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视角下的教学背景分析、多元一体的学习目标设定、目标导向的驱动性任务设置、分层次推进学习活动、可视化的学习评价设计。  相似文献   

7.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深圳湾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例,从学习主题选取、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实施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如何利用特色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导思想,设计初中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体现跨学科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基于地理课程标准,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从学生视角切入确定活动主题和任务,以主题点明活动任务和方式,用活动目标导航活动内容和过程,通过表现性评价检测活动效果和素养。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颁布后,“地理实践力”“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概念表述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地理学习评价,仍存在着去情境化、表面化、缺乏真实实践过程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间的关系,以乡土地理资源为例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确定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的评价目标;创设真实情境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任务;制订发展性评分规则,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针对表现性任务的活动过程,设计相关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标》在原有的初中历史学科六大知识板块之外新增的板块,《课标》要求以10%的课时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文章概述了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从教学与应试的角度谈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现状,并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同时围绕“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主题,设计综合历史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小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1.
跨学科主题学习突破了以往教学的课堂模式,采用主题为中心,整合各学科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材体系,这其中的关键是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与努力方向,使每个教学环节都高效率、大效益、有效果。《守护闽江水共享生态美》通过融合初中地理、化学、美术、数学等学科知识,围绕“水哪里来”“水干净吗”“如何净化”“护水行动”四个模块,对核心素养、项目学习、实践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达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结了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育人方向;落实课程目标,审思核心素养;增强“实践力”,提升“教学力”;创设主题情境,贯彻主题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学—评”一体化,放大教育功能;提升综合能力,胜任跨学科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特性,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因此,地理学科借助多学科的思维和分析方法进行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障地理学习为主导的前提下,尝试“地理+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并以初中地理“长江”一课为例,创设语文诗词与地理学习相链接的学科融合情景,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辩证思维能力,以期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理和生命科学跨学科案例分析在2021年中考中首次出现,跨学科案例教学成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文章以“稻梦空间”为例,实践了“课时主题”的教学形态,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出发,围绕“二十四节气”学习主题,整合并运用地理、语文、历史、生物、美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任务线探究的形式将二十四节气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推进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教学方式,其落地实施的前提是教师的高质量开发设计,核心是学生富有成效的参与,关键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有效反思。实践中要强化问题导向,以“问题引领”展开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启动“师问”论证,擘画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蓝图;引领“生问”实践,转稳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引擎”;夯实“共问”反思,累积跨学科主题活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理念,结合乡土资源,确定研学主题为“同为嘉陵卫士,共护生态文明”,围绕主题设计了由“初识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护嘉陵江”组成的研学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完成保护嘉陵江的倡议书等驱动任务,并围绕系列任务设置多项实践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实现综合育人的目标。文章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意义入手,阐述了校本层面的初中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属性、课程属性及活动属性看,指向“双碳”教育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应坚持突出主题教育特征、符合初中地理教学规范、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求等原则。可采取组建共同体,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效应;整合“双碳”知识与学科知识,实现内容的整合与迁移;搭配使用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驱动素养进阶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跨学科主题数据与编码模块“用数据讲故事”强调要通过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尝试发现背后的数据。综合运用信息科技、数学、语文、科学、美术等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能力。结合教师在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以“过程与控制”模块中的跨学科学习总结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的研发原则;以“数据与编码”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为例,设计“我帮厨师做分析”主题学习活动;以“身边的算法”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为例,设计“韩信点兵”主题学习活动,阐述了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的研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