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大概念,挖掘部编版语文教材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并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基于学科整合观开展中学地理模块化教学,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区的信息科技学科一直努力发挥学科德育的主渠道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科技学科提倡的项目活动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以学科知识为背景的项目活动学习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技术、运用技术,也能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长时间持续的熏陶和提升。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相似文献   

3.
吴君 《教育评论》2023,(12):144-147
地理大概念指能够体现地理学科本质、反映地理思想方法的上位核心概念,指向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基于事实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深层次、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地理单元复习教学从学科的逻辑出发围绕同一主题聚焦单元大概念的构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架构学科知识与学科素养之间的桥梁,促进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文章结合初中地理“农业”单元提出可通过确定单元主题,梳理单元大概念及概念体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整体性教学过程等实施单元复习教学。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88):99-100
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材各个板块都设计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须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解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其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立足单元整体性视角所展开的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设计,通过全面把握单元体系和确定教学目标,围绕“以诵读促传承,以传承品诗意”的设计思路,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情境任务,打开读写结合的新路径;设计包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改进建议的评价量表,建构学习与评价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课程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活动、试题的数量和类型逐渐增多,所以教师要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开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课程资源,推动文化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整合,从而更好地继承运用、传播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学需要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包括:依据学情特点和教材内容,积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氛围;基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作业;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合理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价方案等。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能的传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对百年来中学地理教科书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剖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总体特征及内容选择的变迁情况,揭示了影响其变化的社会、经济及学科教育理念等因素。希望能够以史为鉴,为后续更好地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科书“进什么”的问题提供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化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纽带,有着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学科自信,达成价值共识、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心灵家园、激发前进动力的重要教育功能.中学地理教学中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系统地理都能够结合革命文化内容展开教学.文章分析了中学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教学中大量的革命文化教育内容与案例,对地理教学应坚持的正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正式颁布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与教材体系中,提出中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学过程中应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来说,一线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合理补充与延伸课本知识,把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课堂中来,培养初中生的文化自信,陶冶其情操,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接触和了解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考地理试题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学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要求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如何在高考试题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四个能力要求出发,结合历年高考试卷中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试题,探寻如何在高考中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为地理试题命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传承发展。文章研究对比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20本教材(2019年版)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问题导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核心栏目;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侧重“因材而异”,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蕴含自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理念。最后,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14.
陈鸳鸯 《亚太教育》2020,(4):140-1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源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对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其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当前传统文化盛行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碰撞.初中地理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地理教学中符合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渗透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中有多篇课文的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内涵融入当代教学体系,巩固学生的文化根基,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并鼓励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古诗、字谜、节日等多种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德育与美育并举,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传承美德,获得精神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科教学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如何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触·探·融·践”四个步骤为学科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优质课程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传统节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应以大单元为教学视角,通过确定学习内容、明晰素养目标、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及注重学习评价等途径来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国家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工作,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字词与语句用词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提炼、反思的学科,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现状,从切实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  相似文献   

20.
陈玉坤 《成才之路》2014,(22):2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是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上成才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