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深入剖析俄乌冲突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舆情演化态势,旨在对俄乌战争舆情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新闻框架理论作为切口,分析俄乌舆情在新浪微博平台的传播特征,运用朴素贝叶斯模型进一步论证各方战时宣传策略的传播影响力,力图刻画各方势力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群像。[结果/结论]从场域层面看,中国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呈现了鲜明差异,网民个体情绪高涨,易引发鼓吹战争等一系列情绪性问题;从战时宣传效果层面看,尽管各国在煽动网民情绪方面有一定作用力,但舆论引导和情感动员的效用在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2.
陆巍  周睿平  常一心 《情报杂志》2023,(5):30-35+111
[研究目的]俄乌冲突期间,双方不仅在军事领域开展了激烈对抗,在社交媒体也进行了长期、隐蔽、多元化的认知争夺。研究俄乌双方围绕社交媒体展开的认知对抗,可以为我应对美西方对华认知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智库报告、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等文献剖析了俄乌双方基于社交媒体开展认知对抗的原因及其特点。[研究结论]研究发现,明暗战线遥相呼应、一体推进的博弈方式是社交媒体时代战争的新特点。为应对美西方基于社交媒体的认知战,中国应深化认知对抗机理研究,推进认知对抗平台建设,优化社交媒体监管,加强对外战略传播,提高民众安全意识,确保做好全方位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3.
沈霄  郭沛豪 《情报杂志》2024,(5):132-142
[研究目的]俄乌冲突期间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严重破坏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分析其虚假信息的传播能为我国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治理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以“蛇岛事件”为例,通过python爬取2022年2月24日至2023年2月24日期间推特平台上的271条推文、70 384条转推关系、3 579条评论文本,基于引爆点理论的三大黄金法则,从内容、用户和情感三维度构建俄乌舆论战的虚假信息传播分析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基于python的NLTK、TextBlob、spaCy与NRC情感词典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虚假推文引爆的特性、用户转推关系及情感动员效果。[研究结论]在内容维度上,虚假推文的形式主要以缺乏实际证据支持的多模态呈现、内容涉及双方多个关键参与主体;在用户维度上,虚假推文的转推网络以个人用户的单链传播为主、网络中各个模块区域的独立性较强、传播速度快但覆盖范围有限;在情感维度上,虚假推文的情感主观性强、受众更关注偏向乌克兰立场的推文且不同立场的推文对受众具有个性化的情感动员效应。为应对国际冲突中的虚假信息泛滥,本文提出建立国际虚假信息共治平台、提高公民甄别虚...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新时代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中西方舆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分析对美舆论战的语境构成及新时代舆论场的重构趋向,对认清舆论战本质、争夺舆论场话语主导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结合语言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定义舆论战及其特质属性,从语场、语式、语旨三个语境维度解构舆论战的话语深层结构,并基于此分析新时代舆论战语境在三个维度的重构趋向,进而提出有效开展舆论战的攻防策略。[研究结论]对舆论斗争话语的深层结构分析有助于认清舆论战的本质,做到“知理”“会战”,进而制定相应的防御、进攻及进攻式防御策略,确保国家在国际舆论博弈中取得话语先导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社交媒体中信息的再传播是目前主流传播方式之一,研究情感特征对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作用,揭示情感信息影响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机制,对于科学引导网络舆论、维持健康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引入情感分歧特征进行情感分析,以社交媒体中帖子的转发数与评论数作为信息再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了情感分歧与情感倾向影响信息再传播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微博平台上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通过对回归模型结果分析,情感分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体信息再传播,促进帖子的转发与评论;正面情感倾向性能够显著促进帖子的转发效果,对帖子的评论数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帖子内容的情感倾向性能够调节帖子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转发的影响,而评论情感倾向能够调节评论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评论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侯霞 《情报杂志》2023,(6):7-11
[研究目的]研究2022年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俄罗斯信息战的样式和特点,可为我国应对信息战提供有益启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美国对俄信息战的主要样式;采用辩证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其变化和特点。[研究结论]美国在对俄信息战赢得了阶段性胜利,呈现出占据意识形态高地、发挥情报独特作用、操控社交媒体、利用技术封堵等特点,在话语权塑造、动员力量、攻击重点和打压手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美国早已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正捆绑俄乌冲突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加紧对我国全面的信息攻击。这需要我们全面规划、有效应对、长期斗争。  相似文献   

7.
刘倩 《情报杂志》2024,(2):47-52
[研究目的]当前,在中印边境争端凸显、印度将中国塑造为假想敌、借加入“印太”战略提升竞争筹码的背景下,印度主流媒体对华舆论攻势愈演愈烈,研究“印太”语境下的策略性叙事对中国夺取舆论战主动权意义重大。[研究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语义网络的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考察《印度斯坦时报》对华舆论战的阶段性叙事框架和策略性文本重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印媒利用策略性叙事进行的舆论战兼具政策叙事、体系叙事和身份叙事的框架特征,善用利益捆绑、情感操纵、科学伪装的叙事文本。中国对印舆论交锋应着力拓展叙事对象、提升叙事技巧、设置叙事议程,夺取舆论传播的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石峰  李彦泽  邵雷 《情报杂志》2023,(6):147-153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算法,用于识别域外社交媒体舆论操纵者及其操纵策略,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基于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数据,利用本研究提出的社交媒体洞察系统和社媒数据智能挖掘算法,分析域外势力抵制冬奥会的舆论主题策划、实施手段方式,并识别出幕后操纵负面舆论的组织、个人和机器人。[研究结论]操纵者采用“认知战”的手法,利用敏感政治话题,编造负面谣言、制造负面事件、发酵负面舆论,同时利用社媒机器人加速虚假信息传播,先入为主,误导民众认知,煽动民众情绪,操纵国际舆论,给主办方造成严重的国际舆论负面影响。当前相对有效的应对举措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9.
邵雷  石峰 《情报杂志》2022,41(2):65-70,56
[研究目的]域外势力操控网络社交媒体,影响网络环境和政治生态,挖掘分析域外势力操纵网络社交媒体行为,据此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提升舆情事件处置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研究方法]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开源情报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层级分析、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化特征分析,剖析域外势力操控网络社交媒体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路径。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判断政治机器人操控社交账号的行为策略和特征。[研究结论]域外势力利用虚假公司注册网络社交媒体账号并操控政治机器人开展虚假舆论宣传。应利用大数据建模建立关键信息数据库,监测管控高危账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识别和应对政治机器人。  相似文献   

10.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相似文献   

11.
马广军  宋珊 《情报杂志》2022,41(2):140-145
[研究目的]当今舆论场尤其是互联网舆论场中难以进行有效、冷静的对话和沟通,互联网媒介及群体传播是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基于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学的基本思路,并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等舆论案例分析,研究互联网媒介特性及其传播组织形态的群体化转向,以及由此带来合法化认同向抗拒性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互联网媒介特性构建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群体传播,互联网群体之间的认同是以抗拒性认同为主,而与传统群体相比互联网群体中个体情绪、意见、观点等情感化因素成为了其主要认同机制,情感认同和情绪表达成为互联网舆论场域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共同评论关系构建共评网络,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探索高效挖掘社交媒体中主流网络民意的方法。[方法/过程]按阶段梳理社交媒体用户共评关系并构建共评网络,综合利用K核分解和核塌缩分析识别核心评论用户群;以核心评论用户群为目标分析对象,从主题和情感两个维度构建主流网络民意的表达,并分析网民讨论热点及情感分布的综合演化过程;利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相关热门微博的评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共评网络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出社交媒体中的核心评论用户群,其拥有结构稳定且联系紧密的共评关系;聚焦于核心评论用户群的评论内容,即可实现主流网络民意的高效挖掘,准确呈现出网民主要诉求和情感的变化特征;实证结果与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的应对实情和网络舆论走势基本契合,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聂鹏  赵丽 《情报探索》2023,(9):7-15
[目的/意义]对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行为特征,对用户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提供商及政府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微博平台上的公共事件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和情感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的发生机制,探究了涉入度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结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交互、信息过载)通过用户情感因素(社交媒体疲劳)来导致用户的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同时涉入度对部分信息因素对用户情感因素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在俄乌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深度介入,为乌克兰军队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战场情报支援,使俄罗斯军事行动屡屡受挫。北约的情报支援样式值得认真总结研究与借鉴。[研究方法]运用历史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分析北约对乌克兰实施战场情报支援的战略基础,同时紧跟俄乌战场实时动态,从战前与战时两大方面归纳北约对乌克兰战场情报支援活动的主要样式。[研究结论]俄乌冲突中,北约展现了强大的跨地区情报支援能力;依托技术融合,北约对乌克兰进行全领域与全频谱情报支援;在实践过程中,北约的情报支援活动打破战争爆发前后的时间界限观念,将平时的情报活动纳入战时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刘传平  徐鹏 《情报杂志》2023,(4):84-89+177
[研究目的]近年来,误导信息成为美国对华舆论战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研究这一现象有利于了解美国对华舆论战的特征,并进行反制。[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美国官方文件、智库报告和媒体报道,梳理美国以误导信息为武器开展对华舆论战的机制、应对方式和影响。[研究结论]美国以误导信息为由发起的对华舆论战,充分调动了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美国这一行为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影响力,夸大了误导信息的作用,损害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高原 《情报杂志》2023,(1):6-11+17
[研究目的]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不仅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巨变的标志性事件,更带来了现代战争情报保障模式的转型,人工智能、面部识别、无人机、星链卫星等数字技术及其科技产品成为美西方提升自身情报保障能力的重要依托,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效果。对俄乌冲突中美西方情报保障实践进行深度分析,并从中发现现代战争情报保障能力提升的一般性规律。[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梳理、历史比较、质性分析等多元方法体系,对俄乌冲突中美西方的情报保障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相应的经验启示。[研究结论]美西方在俄乌冲突中的情报保障工作顺应了数字时代情报转向的整体趋势,在数字技术运用、军民两用技术使用、开源情报获取及非专业人员参与等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实践。其对中国国家情报保障工作的启示体现在战略研判、风险识别、军民融合、安全意识以及国际法规制等五大层面。  相似文献   

17.
代宝  续杨晓雪  罗蕊 《现代情报》2009,40(1):152-158
[目的/意义] 为了在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为企业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实践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本文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后果两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的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是导致社交媒体用户感知信息过载的主要因素;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出现倦怠、情绪枯竭、不满意等消极情绪,并引起他们的不持续使用或转移行为、信息回避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随着数智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相当普遍,识别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可有效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促进社交媒体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基于隐私风险感知过程,融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用户视角建立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并设计量表,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及影响因素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性检验。[研究结论]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优化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并提升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杨辰 《情报杂志》2023,(6):68-72+67
[研究目的]西方高新技术企业对俄乌情报对抗的深度介入,为情报工作带来革命性新变化,成为影响冲突局势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情报实践研究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准确把握数字时代情报工作发展规律、提升我国情报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梳理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西方高新技术企业在俄乌冲突中的情报实践内容、特点及其对我国情报工作的启示。[研究结论]西方高新技术企业的预警情报和战场情报支持为乌军掌握实时战况、实施精准狙杀、确认目标身份、打击虚假信息立下汗马功劳,并将推动数字时代的情报工作向去中心化、公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鉴于此,我们应以加快情报技术转型升级、健全情报协作体系、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监管为抓手,积极应对情报领域的风险和挑战,筑牢我国情报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