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超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通过政治引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浸润、生态繁荣等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始终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各族师生心灵深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需全面落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强其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为此,民族地区应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造前沿性的教育实验等策略路径,从而为民族地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共同体理论、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关系理论、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概念等,为技术转移职业群体的形成和职业共同体建构提供了依据。技术转移职业作为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具有独特的信仰共同体、知识共同体、思维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要素。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从业人员分布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生产性企业、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经营机构等行业内。我国技术转移事业尚处于探索阶段,应加强制度设计,可尝试通过社会分工论和共同体理论,培育和建构我国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和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尤其是跨民族(文化)企业中,突出民族差异、民族文化差异,而忽视了文化共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企业员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把企业文化建设成面向广大员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让企业文化建设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现实意义重大。运用企业文化理论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迫切性、必要性,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方协同参与企业中华共同体文化教育培训、有效融入企业核心文化、多样态融入企业文化生活、提升组织传播能力、建设相关学习型组织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中都载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党规国法衔接融通是促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推进中华民族整体性伟大复兴的需要。实现党规国法衔接融通仍面临着党内法规细化不够、国家法律保障不足、党规国法制度衔接不畅的问题,可通过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提升党规国法制度衔接融通性等路径,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与党规国法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联动互补、情感上亲近相守的民族复合体。为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指标,在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知、共情、共思、共忆、共育”五个共同心理加工过程,结合访谈与专家评定结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确定为认知、情感、思维、记忆、培育五个维度。通过三次取样测试,形成二阶结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量表。通过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结构效度的检验,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量表理论构念合理,各项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是评估个人或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7,(4):83-8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也有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面临挑战,在内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剥夺感等因素的冲击,外有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在民族政策中体现多元一体理念,并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  相似文献   

12.
张红  刘聃 《教育与职业》2023,(19):59-65
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既是教学研究联合体,也是教学实践共同体,还是联系不同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桥梁和纽带。调研发现,协作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协作目标冲突、配套制度缺失、创新目标未落实、文化建设待推进。据此提出协作共同体建设路径:聚焦协同与合作,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聚焦组织与制度,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治理模式;聚焦创新与发展,推动协作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聚焦愿景与文化,赋能团队发展自觉。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北方民族大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着力构建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教育体系、研究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深度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培育和选树先进典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举措,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自中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来,各地各校逐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等,导致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教育教学效果弱化。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心理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的数学,应肩负起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确其作用路径。数学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意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深入挖掘素材,为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真实情境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评价理念,为学科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法律职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基本形成了法律职业阶层,但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契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已成为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关键。我们需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着重从制度建设、思想观念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现代性和市场经济的持续作用瓦解了传统乡村共同体,但这也为新型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当前应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建设以乡村政治共同体、乡村经济共同体、乡村伦理共同体、乡村精神共同体为主的四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民幸福;有效连接城市社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互动、一体发展,维护整体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从共同体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班级建设的发展方向。共同体理论中对于亲密人际关系和关怀个体生命成长的强调,能够赋予新时代班集体以新的内涵,让班集体建设历久弥新。借鉴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认同和归属感这三个共同体基本要素,从成长共同体、育人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这四个视角探讨如何进行班级建设,使班级焕发生命活力。班主任进行班级共同体建设时,要与班级共同体同步成长,要尤其关注学生亲密关系的建立,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要善于引进外部力量助力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9.
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后现代主义与人群组织性哲学观等理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以人为本、以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实现"学习生活化";创设学习文化情境,建设学习生态环境。其建构及演进模式是:教授引领、"以人为本",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引领教师间对话、协商,建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知识管理"嫁接校本教研制度,促成学习文化情境;自组织、自激励、自反馈,催生学习文化生态;使具有文化生态属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走向自进化、自生长、自完善。  相似文献   

20.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