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最大的特征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共同体,使得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们真正实现和谐有序、幸福安定的共同体生活提供了基本共识和价值导向。从共同体的视角去把握和认识中国梦,才能正确理解中国梦对中国发展的全局性作用。处理好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建立生态共同体,具有全球共同体的视野,对如何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在当前教育变革形式下出现的一种教师教育创新形式。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目标或愿景,他们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真诚合作,探索、改进和解决着教师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教育共同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种意蕴的结合体:从成员之间思想信念的统一程度看,教师教育共同体首先是一种精神共同体;从利益共享和文化融合的视角看,教师教育共同体又是一种合作共同体;从问题解决的指向和过程看,教师教育共同体更是一种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我们把公民教育与认同置于共同体之中,基于政治哲学的视域,思考和审视由于不同共同体的道德原则与价值取向不同,决定其教育实施不同目标和手段,旨在达到公民与共同体要求和谐一致,从而从内心产生认同和归属,接受和忠诚于自己生活的共同体,从政治哲学视域反思公民教育和认同问题,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命运共同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视域是学界研究较为前沿的领域,对其共同体的哲学研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宝贵的伦理道德精华和哲学思维精华,更能丰富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内核,可以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体有内在契合性。关系共同体、真正共同体、行动共同体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关联,从多维度审视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机制,既是新时代的必然,又是新时代的使然。  相似文献   

5.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6.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然后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最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从共同体的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中,揭示了适合我们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就是“和而不同”;从区域性的现实实践差异中,考察了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定位和文化风格,强调了县域教育共同体在教育改革中的基础作用与战略意义;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从核心文化、组织文化和策略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教育共同体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共同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从共同体的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中,揭示了适合我们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就是"和而不同";从区域性的现实实践差异中,考察了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定位和文化风格,强调了县域教育共同体在教育改革中的基础作用与战略意义;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从核心文化、组织文化和策略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教育共同体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视域融合"强调主体视域的开放与统合的辩证关系。教学文化内涵阐明了建构主体的文化自主性并以集体文化自觉的精神实践学习的价值理念,它是以集体文化的生成过程和融合结果为基质,以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的文化样态,而这种教学文化生活形态的实现根植于教学文化建构过程中主体间"视域融合"的过程。"视域融合"不仅体现教学文化的核心特质,同时是教学文化追寻的实践性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文简称“两个共同体”)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两个共同体”理念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的友好交往,为人类共同迈向未来凝聚价值共识。广大青年是“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根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站稳中国立场,又致力世界和平,体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共享空间视域下的班主任共同体研修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从"单一的文化基础"转向"多元的文化基础"、从"行政型学习共同体"转向"网络型学习共同体"等优势,也有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网络研修普遍存在的"交互中的问题"等局限性。因此,需采取坚持准入制度、建立共同体公约,专家引领、以目标凝聚人心,建立对话机制、促进深度交流,跨时空协作学习、联结"线上"和"线下"研修等措施,加强共同体自身的建设,从而实现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政治模式的改造视角看百年党史,可以清晰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文化的整体价值取向体现在政治领域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政治共同体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扬弃传统共同体政治模式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阶段,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优化现代共同体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中国对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积极回应。从时代境遇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保障,也是加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行动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与“和而不同”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现实意义表现在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推动历史朝“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课程领导共同体是当前课程领导研究的一个新视域,建构多元参与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已成为课程领导实践的追求。课程领导共同体具有民主性领导、共享性愿景和反思性实践等特征,对课程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实现必须在探究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基础上,从价值引领、制度保障和平台搭建等三方面着手,进而完善课程领导共同体的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图书馆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和系统性特点入手,分析生态文化视域下的学习组织新样式,从学习型图书馆与馆员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关系阐述图书馆全员学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真实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的描述是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体模型——现实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现实共同体是集体主义的适用社会形态;在现实共同体中,集体主义应该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加以演进,注重政治导向,实现从现实共同体向真实共同体发展;注重价值导向,将集体主义从道德原则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构建德育共同体对促进高校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从社会资本理论视域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共同体构建存在着构建意识缺失、规范缺失、社会信任缺失、忽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策略:高校德育机构在共同体构建中担负起主要的责任,特别是主动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加强对德育共同体构建的规范性建设;让全社会充分认识构建德育共同体的价值;通过社会信任建设促进德育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