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叙事诗是以叙述事件、展示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叙事诗中的人物冲突,体会其戏剧化叙事的特点,同时也对其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有更深切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学生在切身感受的过程中会对该叙事诗的主旨有更多感悟。一、参阅剧本,关注异同在指导学生尝试将叙事诗改编成剧本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其他作者对其的改编。不少经典的叙事  相似文献   

2.
“切入”即“截开进入”之意。小说教学的切入 ,即从小说的某一点截开而进入教学 ,它是深入理解小说的起点。准确地把握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小说教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一 )从小说反映的矛盾冲突入手 ,抓矛盾冲突的焦点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总是通过一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且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揭示主题。小说教学可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通过哪些事件 ,反映了生活中怎样的矛盾冲突 ,体现了怎样的矛盾关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着力于把握矛盾…  相似文献   

3.
现代叙事诗 3 0年 ,在“中国叙事诗不发达”的文化检讨后 ,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局面。戏剧因素和抒情因素的渗透 ,是现代叙事诗最积极最富有成效的探索。戏剧因素中的故事性、矛盾情境以及戏剧性情节的安排等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而抒情因素突出的表现形式是结构的抒情性与语言的抒情性。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渗透 ,使得现代叙事诗中许多优秀诗篇达到了故事性、戏剧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除了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之外,其较高的叙事成就也是值得关注的。将《孔雀东南飞》与其他汉乐府叙事诗在叙事学的视域下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其开始利用叙事场景、人物矛盾与情节结构的巧妙设置,来讲述一个情节上严丝合缝、环环紧扣,情感上又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较其他汉乐府叙事诗更于细微处体现了叙事手法上的成熟,从而证明《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叙事诗精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历来众说纷纭 ,而“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则相对寂寞。冯至的叙事诗受德国谣曲及荷尔德林《沉钟》的影响 ,充满爱的痛苦以及爱与艺术的矛盾 ,一波三折的传奇性和沉郁浪漫的抒情性为其创作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6.
朱璟 《现代语文》2010,(12):63-63
《琵琶行》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四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叙事诗的顺序,即“江头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滴”、“重闻琵琶青衫湿”,来分析诗歌的。  相似文献   

7.
小说教学只有抓住矛盾冲突这个“牛鼻子”,通过“明确矛盾冲突对象、把握矛盾冲突事件、探究矛盾冲突缘由”这一教学三部曲,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把小说三要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小说主题、感受人物魅力、领略小说构思的精妙,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力。  相似文献   

8.
赵谦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19-121
杰克·伦敦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多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诸多的矛盾现象,包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激情的憧憬与失落的感伤之间的反差、矛盾的生命伦理与生存哲学以及“双性同体”视域下人物性别的矛盾等。正是在对这些矛盾问题的探索与总结中,杰克·伦敦的人生与创作一步步地走向成熟,最终达到了其写作生涯的巅峰。  相似文献   

9.
田永生 《现代语文》2008,(12):60-61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和核心元素,戏剧就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曹禺大师的《雷雨》在这方面堪称经典,四幕话剧在方寸舞台上,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现以教材中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让我们体会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先生是如何层层刻画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要点: 了解叙事诗与抒情诗的区别,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了解本诗如何用比兴和抓住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来突出王贵的革命精神和忠于革命事业的可贵品质。二、学习指要: (一)填空。 1、本诗作者__,主要诗作有___、___等。他在延安时期,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三千首。一九四五年以“信天游”的艺术形式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这是________发表后产生的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它被誉为  相似文献   

11.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则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并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展开操作活动。在教学中应突出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理一理”、“用一用”五个环节,以促使学生内化概念。  相似文献   

12.
思辨是一种高阶思维方式,学生数学学习展开思辨,会对学习内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生活中的比”教学前端,教师通过了解“比”的历史演变、把握“比”的数学本质、前测调查学生知识基础,设计出紧扣教学目标——“生活中的比”的学习路径。教学中创设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猜想、论证中理解两个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搭建引发认知冲突的脚手架,让学生在判断、重构中沟通同类量与不同类的比,理解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是倍数关系的表达或度量;设计提供概念正反例证,让学生在辨析、反思、解释说理中深度理解“比”的数学本质及关系结构,意义建构“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刘勰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说“兴”的文论家 ,他首次把两个读音有异、词性有别的“兴”在相通的涵义上联系起来 ;准确揭示了“兴”与比的异同。但他“唯务折衷”的文学观 ,导致了其“兴”理论的矛盾状态 ,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学《石壕吏》这类经典叙事诗,难点是如何通过叙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析语言表达,感悟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学《石壕吏》,以“苦”为核心,以“苦命—苦差—苦心”为主线,以情境化任务“撰改征兵令—演绎捉人吏—书写独白语”为驱动,可以帮助学生品析小人物的“苦”外之味,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少而精”的突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沧桑巨变,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也随之经历着急剧变化,不论是五四时期被启蒙的农村贫贱夫妇,启蒙与自我启蒙的城市知识分子,还是20世纪30-40年代城市青年的斗争、城市工人的革命、农民的暴动和农妇的抗战,都是由最初的蒙昧,到渐渐的觉醒,到能够自觉地进行反抗、持久反抗,最后从“我要吃饭”的愤怒呐喊发展到“我要杀人”的殊死搏斗,进而发展到“他死在第二次”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持久抗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叙事诗人物形象塑造的演进史,而这种人物演进的形象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选择《琵琶行》来释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一首古诗,一首家喻户晓浅显易懂的叙事诗,一首以叙事为主干、而非直接以情感为主体的长诗,一首在新旧教学里被"洗得发白"的典范诗,还能何为?这里至少潜藏着几个对传统诗歌教学极具破坏性的问题:一、叙事诗的教学核心是什么?是情感教学,还是构成诗歌内容主体的事件、人物教学?二、叙事诗如何处理情节教学、语言鉴赏及诗歌吟诵之间的关系?三、长诗如何进行课堂化处理,及诗歌教学如何突破与再生? 本文尝试以"关键词"来领入、破疑.  相似文献   

18.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名篇。该故事矛盾复杂,人物众多,作品在情节安排,尤其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巧妙地设置了许多的“三”。在教学中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思政课”视域出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具有显著价值。具体来讲,就是对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要求,把中医药文化的榜样人物、实践案例、经典故事、传统美德等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并从整体性维度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中医药文化的融合,为大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大课。  相似文献   

20.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语言朴实无华,文中人物阮恒沉默寡言却向我们展示了一颗高尚、真诚的心灵。感悟阮恒输血时害怕而坚定的复杂心理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直击“矛盾”之处,感受“真实”之心,聆听“感人”之声,诠释“丰满”之魂,以突显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