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环境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特大沙尘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已成为破坏生态与环境的一个突出因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沙尘暴灾害产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之中,不仅是一种生态经济现象,而且具有生态经济性质。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成为诱发沙尘暴的重要人为因素;另一方面,特大沙尘暴灾害既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破坏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对人类社会的生态进化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点一:沙尘暴     
《辅导员》2002,(8)
中国青年报载(原题:专家为沙尘暴会诊沙尘暴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记者陈娉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项目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测试中心等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沙尘暴发生固然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但在更广泛意义上,沙尘暴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3.
所谓沙尘暴,就是狂风席卷大片沙漠,携沙带土横扫农村、城镇。在沙尘暴的中心区域,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能见度几乎为零,所以沙尘暴也称为“黑风暴”。虽然我国历来重视沙漠化的治理,但沙漠化仍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特大沙尘暴在我国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什么是沙尘暴?  相似文献   

4.
观察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一天,“沙尘暴”来了,这天正好有作文课,于是我就抓住“沙尘暴”这一现象,指导学生观察作文。首先,我让学生看昏暗的天空,然后,再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沙尘暴的出现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前一段有人提出 :“杀掉山羊 ,保护生态”的建议。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光明日报》召开了以“山羊、生态和人”为主题的研讨会 ,会议提出了 :“科学认识山羊 ,促进生态保护”的正确观点。科学认识“山羊、生态和人”三者间存在的矛盾和统一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 ,在不破坏北方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发展北方地区“山羊经济产业”。在我国北方有逾 1 5× 1 0 9hm2 可利用的草原中 ,有近 1 / 4属于荒漠化草原 ,气候干旱少雨 ,植被以旱生灌木为主 ,不适宜其它家…  相似文献   

6.
2003.4一、无中生有干扰项中出现原文没有提供的信息。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属无中生有。二、张冠李戴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8题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  相似文献   

7.
对于时政类文体的汉英翻译,生态翻译学理论符合我国译者思维的新生态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范式的逻辑定位于三大核心理念——“文本移植”“适应选择”和“生态平衡”;三大核心理念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关联互动的思维态势。在时政类文体汉英翻译现象中,存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核心理念的交叉融合,其中“文本移植”在于语义和语用多方兼顾,“适应选择”力求最高度的翻译“生态效率”,“生态平衡”趋向于表达和谐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译本,以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理念为前提和依据,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适应地进行“文本移植”,以“适应选择”为枢纽,切实把握了时政文体汉英翻译的翻译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沙尘暴在各政权的辖区内屡有发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地理条件、气候以及人为因素是导致沙尘暴暴发的根本原因。探究这一时期沙尘暴暴发的频度、范围以及影响,为研究我国北方气候历史以及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第Ⅰ卷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 2 0世纪末、2 1世纪初最宏伟的基因工程 ,参与这一计划的有美、英、日、法和中国等五国的科学家 .这项计划是绘制人类全部的大约 10万个基因的位置 (含全部DNA约 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 ,试问“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染色体条数为 (   ) .A .2 2  B .2 3  C .2 4  D .4 62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 .下列与治理沙尘暴有关的一组措施是 :①大力植树 ,营造防护林 ;②保护草原 ,控制载畜量 ;③围湖造田 ;④退耕还…  相似文献   

10.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也是春季我国北方北路沙尘暴的必经之地.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浑善达克周边草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源地之一.本研究选取了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至东南的三个气象站点为研究区,分析了1980-2010年的气象要素、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1)近三十年,该区域沙尘暴日数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2)降水、湿度与沙尘暴日数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沙尘暴发生日数与风速成正相关关系;(3)沙尘暴发生日数与前一年的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二连浩特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是各地中考必考内容,复习时一要注意弄明白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俯角、仰角、坡比、坡度、偏多少度等,再者要能理解图形和准确画出图形.本文以近两年的中考题为例说明.例1如图1,A市气象台预报,一股强沙尘暴中心在A市正西方向1000km的B处,正迅速向北偏东65°的BC方向移动.距沙尘暴中心400km的范围内为受沙尘暴影响的区域,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说明A市是否受这次沙尘暴的影响.(可供选择的数据:sin25°=0.42,sin65°=0.91,cos25°=0.91,cos65°=0.42,tan25°=0.…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程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本节探讨的是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所在区域使用的是中图版地理教材,教材没有编排“荒漠化治理”相关内容,而是在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呈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内容。笔者参考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编排,在学习完“水土流失的治理”之后补充“荒漠化的治理”学习内容,选取民勤县为案例,带领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伊始,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雾霾天气,PM直逼最大值;西北地区沙尘暴和极端气候持续不断;云南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又出现严重的干旱。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天空湛蓝、绿树成荫、稻米飘香、泉水叮咚,这就是生态绿色家园——哈尼村落。本文将以田野调查为拮据,揭开哈尼族传统村落生态文明的神奇面纱。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燕山作为河北地区的“绿肺”,属于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生态功能区,为城市的地下水水源进行补给。注重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能有效支撑太行山-燕山一带的生态建设,还能够彰显该区域的特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物种多样性,在缓解洪涝等灾害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文章基于太行山燕山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从矿山修复、保水固土、造林绿化等方向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旨在完善太行山燕山的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最高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一般蕴含在史料和历史事件之中。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需要在教学立意、情境营造及课堂延伸等多方面下功夫:以“课魂”统筹,引领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方向;以“情境”渲染,营造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氛围;以“课程”延伸,拓展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初中地理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内容具有三级知识结构。新课标“认识中国”主题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视角提出内容要求;强化初中生对中国地理相关内容的多种体验与高水平认知;拓宽区域内容选择的路径,为不同类型区域的教学提供契机;明确学业要求,作出教学提示。建议“认识中国”主题内容的教学应以增进地理国情认知、厚植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将“特殊类型地区”作为不同类型区域教学的必学内容之一;以地理实践活动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有一句歌词总是叫人难忘:“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走我的思念。”不知道歌里的黄沙是不是指的沙尘暴。沙尘暴俗称“落黄沙”,出现时白昼如同黄昏,太阳呈苍白色和淡黄色。1998年4月,新疆北部、东部地区发生的沙风暴,使得1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的确,黄沙吹老岁月。不过,思念在哪儿呢?内蒙古的阿拉善高原,是我国的沙尘发源地。历史上,这里曾有著名的居延海绿洲,如今却沙漠绵延,人去城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乡,20年前水丰草美,而今却已满目赤野,草色难觅。沙尘暴己成为生态恶化的警钟,人们思念绿色,思念蔚蓝色的天空。2001年,我国出现了32次沙尘暴天气,今年会有多少次呢?我们何时才能拥有无沙的春天?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由郊区更名而来,晋安区作为福州市年轻城区发展教育起点低、底子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近年来,晋安区以教育督政为抓手,促进区域整体教育质量迭代升级,通过督四套班子、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三个主体履职,形成“教育有呼,四套班子有应;教育有求,职能部门有答;教育有需,乡镇街道有回”的良好教育生态。晋安区的系列教育实践助推区域教育生态逐步优化,为教育督政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研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方特色课程可以是针对特定年级学生作相对单一的创建实践,也可以针对整个区域各学段学生作体系性的创建实践。体系性的创建实践会遇到一系列特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过程,就是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性创新实践过程。崇明县“十一五”“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创建“生态教育”区域教育特色的发展目标,多年来,我们以“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体系性创建为依托,构筑起了区域“生态教育”特色,并在岛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从“生态崇明”课程实践看,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性创建至少要关注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给安庆市宜秀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粒度反推法及Fragstats 4.2软件识别生态源地,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计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ArcGIS水文分析方法等得到“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结果:400 m粒度的生态栅格是宜秀区生态源地选取的最适宜尺度。在400 m粒度尺度下,宜秀区生态源地22个,总面积177.16 hm2,生态廊道38条,全长56.3 km,“夹点”“障碍点”分别为5、38个。结论:通过对“夹点”的识别、“生态廊道”的提取、“夹点”的保护和“障碍点”的修复,宜秀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该研究可为县域尺度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