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仁甫先生《史记注解辨正》附《史记校读举隅·辨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 ,揭示了《史记》记事的“省略例”。如其文云 :“《郦生列传》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 ,赐郦生食。’按 :‘沛公喜’上节略了一段记郦生言辞。”“《游侠列传》‘而猥以朱家……郭解’等。按 :上文曰‘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此言朱家、郭解等 ,明举五人之首尾以赅括中间 ,其有省略可知。”徐先生所论 ,甚为精道。今循徐先生之法 ,似还可得《史记》“省略”之一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相似文献   

2.
陈小宝 《学语文》2011,(1):67-67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文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一句,译释岐见颇多,例如:  相似文献   

3.
“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书·郦生陆贾列传》)这是汉初陆贾批评刘邦的话。这个不能用马上(武力)治天下的思想,为汉代统治阶级所接受,也是其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政治原则,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奉。 (一) 这个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处于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而被提出来的。汉初是布衣将相之局,君臣起于草莽之中,除一部分人是故秦的中下级官吏外,大多出身微贱。如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周勃是个  相似文献   

4.
《屈原列传》中有一个楚怀王,《项羽本纪》中也有一个楚怀王。有人问:他们是一个人吗?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俱”与“具”在意义上关系并不大。在古代汉语中,二者作副词使用时意思接近,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良乃入,具告沛公”(《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俱”和“具”都可解释为“全、都”。有些工具书、教学参考书也把“具”作为通假字理解。  相似文献   

6.
《张丞相列传》中叙于定国事与《郦生陆贾列传》中叙朱建事是《史记》中仅有的两个互见法不完整运用的反例。本文从史料年代差异,互见法范畴的类例、特质、运用诸方面及版本学角度进行了辨伪考证,指出其并非司马迁的原始使用,而纯系好事者臆造伪补。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名片是通姓名用的卡片,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就记载了一个与“谒”有关的故事:刘邦引兵经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要见刘邦。使者进去通报,刘邦正在洗脚,见使者说是儒生,就  相似文献   

9.
在《史记》中,“鸿门宴”一节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涉及之外,还有另外的三种写法。《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相似文献   

1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最辉煌的史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最悲壮而又最出色的乐章。《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最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史体,"纪"首先指条理化、综理性的叙事模式,早期文献如《禹本纪》《吕氏春秋》,它们以"纪"名篇,主要是基于条理化、综理性的考虑,其中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还谈不上编年。随着时间观念的明晰及介入,这种综理性的叙事发展为编年叙事应该出于司马迁的创制,《史记》"本纪"开启用"纪"来编年叙事的先河。不过,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编年叙事中还夹杂早期"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十二本纪并非严格的编年体,有些本纪只叙事,而并不编年。《史记》十二本纪在文体方面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编纂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存在以王朝和以帝王为单位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由王朝本纪到帝王本纪演变的趋势;二是从编年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呈现编年与编世并存的现象,亦即司马迁将"世家"掺入"本纪"书写之中;三是从文体的角度看,十二本纪的书写还融合传体笔法,将记言文献与记事文献融合,大都呈现"帝王传记"的特征。《汉书》"本纪"遵循《春秋》体例,建构"本纪"大事记的书写范式,不仅改变《史记》"本纪"的叙事模式,而且也改变《史记》"本纪"的传记特征,从而深刻影响后世正史的本纪体例。同时,由于《汉书》"本纪"采取《春秋》大事记的体例,它往往需要相关列传来补充、完善事件的过程性,故《汉书》也建构"传以释纪"的叙事模式。整体言之,司马迁写作十二本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论述考订帝王的事迹来考察兴盛、观察失败,这种叙事愿望单纯依赖《春秋》笔法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借助《尚书》《国语》《左传》这样的史体才能实现,因此,《史记》本纪与此后正史"本纪"有着很大区别,即呈现叙事完备的帝王传记之特质。  相似文献   

12.
项羽是《史记》中极富个性的英雄人物。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篇章中,司马迁以其苍劲朴拙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力可拔山,气足盖世的西楚霸王。无论是“会稽斩首”、“巨鹿破秦”、“睢水围汉”的英勇善战,还是“鸿门释刘”、“慷慨悲歌”、“泣泪别姬”的仁心柔肠,无不令人“心向往之”。纵是“不肯过江东”而自刎乌江,亦让后人“至今犹思”。  相似文献   

13.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日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15.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引贾逵  相似文献   

17.
秦伟 《中学文科》2005,(10):61-62
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草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涉及人物四千多,重要人物百多名。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不但把人物个性特征勾勒出来,而且把人物个性特征形成的因素也或明或暗的给予交代,这就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带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仅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的粗略比较中领略太史公刻画人物的高超笔法。  相似文献   

18.
夏松平 《读写月报》2023,(13):35-37
<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云:“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件事,班固《汉书·高帝纪》也有记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  相似文献   

19.
李芳 《现代语文》2006,(12):119-119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试图以《项羽本纪》为例,从学的角度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一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窥豹一斑,进而对《史记》的艺术特征作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姚霖 《考试周刊》2011,(17):44-47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可谓两汉史学的"双子星",也是中国史学史的两座高峰。一直以来,"马班异同"都是史学界的"永恒课题"之一,而《项羽本纪》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项羽只是一介"僭盗",不足以立纪,只能列传,而有学者则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史学界已存在多年,却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本纪体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前人的研究作相应的补充论证,以证明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