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成功的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财政的职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如何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扩大内需, 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提出;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 从一个侧面对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作为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其应用效果的好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财政风险概述出发,在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的防范策略,对推动我国财政政策在财政风险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赤字率由1997年的0.07%快速上升到2002年的3%,达到国际惯例的警戒线。积极财政政策简明仿真模型是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工具,如实地仿真了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五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根据全国人大通过的2003年我国的财政金融政策,模型仿真预测2003年我国经济将增长8.4%。2004—2005年,为保证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7%,我国是否仍需继续积极财政政策,或者使其淡出,或者使其加强,首先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景:如世界经济年增长3%左右,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淡出,仍需继续;如世界经济年增长2%左右,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加强。分析近四分之一世纪世界经济的走向,可以以70%的概率断定,2004—2005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仍需继续。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 ,我国经济一直处在通货紧缩的影响之下 ,自 1 998年以来政府一直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 ,对实现经济目标 ,稳定经济形势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 ,当前在我国积极的宏观政策实施中 ,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影响了宏观政策实施效果。本文在结合当前普遍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税收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政府实施平衡财政政策的条件下,应总结税收政策的成功经验,消除税收认识上的误区。深化税制改革,以利于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亟须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1998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以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这对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证经济快速、持续、高质量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作为国家能够直接掌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控制的主要手段。要想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调控作用,就要研究两者的协调配合问题。用协同学的观点来说,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协同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的观点,指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1 998年以来 ,为治理经济紧缩 ,保持国民经济有一个较快增长速度 ,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即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从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来看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拉动了经济较快增长 ,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1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经济形势看 ,经济增长的难度仍很大 ,一是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 ,主要是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以及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 ,为我国扩大出口和发展境外贸易带来现实的影响 ,这在客观上会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的难度。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甚至不能说是主要方面 ,因为在长达四年之久的扩大内需政策的诱导下 ,我国经济已经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内部需求的扩大。二是国内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如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制度等。还没有很好解决 ,启动投资的市场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等等 ,严重制约着国内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稳步扩大。显然 ,保持今年7%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11.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财政政策在激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论文从实践角度分析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研究讨论如何完善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形成激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程德亮 《今日科苑》2005,(10):I0001-I0002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的政策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也是多样化的。财政部门应抓住战略实施机遇,积极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建立风险投资和财政担保机制,为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扩大经济载体、培植后续财源的目的。财政投融资是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的手段,它作为社会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对社会投资总量和流向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国经济得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所带来的诸如强化行政干预、提供“寻租”空间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尽快启动民间投资是保证积极财政政策适时退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次贷"飓风"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国经济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实行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宏观调控中两个重要的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多次调整这两者的关系,基本上实现了调控目标,但实际结果并不理想。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配合水平及两大政策的主辅关系,提出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由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仍然而临不少压力.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将继续曼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将继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复杂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市场经济的活动离不开货币媒介,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金融服务和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中,金融宏观调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加强金融的宏观凋控职能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于段的转变,转变其运行机制,确立符合客观经济需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建立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建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协调配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经济宏观调控中两个重要的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多次调整这两者的关系,基本上实现了调控目标,但实际结果并不理想.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配合水平及两大政策的主辅关系,提出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由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8.
从1998~2005年,我国已经持续实施了七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国债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中心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项目配套资金和银行配套贷款,集中资金力量建成了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加快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了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那么,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债手段运用到底有哪些依据呢?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作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合理的财政政策支持,进而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对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20.
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分别考察了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力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反而促使我国区域差异进一步增大,但影响力度逐年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