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诗词是生活的升华,是表达人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象征。诗词离不开“意象”,诗词要借助意象组合来抒写人的性情,衍生诗美效果。“意”借“象”出,“象”中含“意”,意象才能成为浑然的一体。诗词的意象,是作者“神与物游”的结果,一方面受“物色”感召,摹写  相似文献   

3.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所谓“省句”,就是在诗文中运用前人诗文作品中前后相连的语句或诗句时,只用两句中的一句或者四旬中的两句,而被省略的句意已蕴含其中,甚或被省略的旬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所在。对这种“省句留意”的修辞手法,笔者姑且谓之“省句”。其修辞效果主要是含蓄并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有利于丰富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言、象、意”三者关系中,“象”只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载体,而不是目的,语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意”。但语言要“尽意”,必须通过“象”才能实现。“象”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言”与“意”的中介,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人谓“立象以尽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构成诗歌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时都无法脱离意象。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角度,解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并通过设定目标、巧妙导入和解析意象等课堂教学环节,推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俗语说“流水无情,落花有意”。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里,落花实在也是很有“意”的。中学课本里,许多诗词都写到落花,感受落花这个意象,对正确理解整首诗词是相当重要的。那么,首先明确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内在之意与外在之象的交融。”(南帆主编《文学理论》)这是专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想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立象以尽意”。所以,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心灵相撞,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12.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诗人写诗是由“意”到“象”,我们鉴赏时则由“象”到“意”。  相似文献   

13.
“象”在现代汉语中,属动词性,有时也用于副词,作状语用。“象”字出现的句子,常常表示比喻,但也并非全表达比喻意。也有一些表示“形容、揣度、举例、比较、判断”等意。这一类“象”字句,常常使学生感到疑惑,不知是不是比喻句,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意”是唐五代诗学的核心范畴.“意”的含蕴丰富,既指涉诗歌构思创作中的情思意绪和区别于以景写情的直接抒情的创作方式,又指涉诗歌用意曲折隐微的风貌特征以及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创作冲动与灵感.对“意”的批评,唐人反对“意熟语旧”,贵独创;表意要求言简义丰、声律谐和、“内外意”各自表意完足而又契合无间.唐人以为,“意”是诗歌创作中的主导性要素,并由此提出并丰富完善了“以意为主”、“意先语后”与“意在象前”的论题.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唐人提出“意在言外”与“语穷意远”,强调诗意表达应含蓄而避免浅露直白,要求在简洁的文字之中蕴藏尽可能丰富的意蕴.唐人论诗以“意”为焦点的现象标志着诗论史上重“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6.
幽默语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乐趣的同时,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幽默语在英语中普遍存在,其特点是利用不协调的、荒谬的或令人发笑的语言,即“假托”机制,表达深层含义。幽默语的生成多种多样,其中许多“技巧”都是利用“假托”制造幽默。“假托”指语言的表面含义和语句表现形式,它打破常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诗是必要有意象的。“意象”,顾名思义,就是意义与形象的结合。这种结合是融合、化合,而非叠合、组合。“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遗于象”,象外而意内。象是形式,是可感触的,是意的外化;意是内容,是可感悟的,是象的灵魂。象本是客观的真实的生活画面,而意则是主观的心灵的颤动。但仅指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词或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指它们的形式,而是指它们的含义或意味。一部文学作品不以“象”为指归,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众多的“意”,在于文学的历史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乃至难以把握的情智的含义。文学阅读既研究词、句子、作品整体结构的“有形”的东西,也研究其“无形”的东西。这里,“意”大于“象”。文学作品阅读致力于研究的应该是“象”,致力于捕捉的应该是“意”。文学作品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象”,“象”与“意”之间的关系,就跟大地和天空之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9.
语文考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时表达意思需要直白晓畅、准确清晰。但在书面语表达中,有时因为内容或表达的特殊需要,作者有意不直接说明己意,而采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有人称之为“飞白”或“空白”艺术。这种“言外之意”的“飞白”语句,有时不但呈现出文学语言的独特意蕴,而且表达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