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朝贡贸易是明代进行对外贸易的合法途径,在明代中后期时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海外贸易从官方的朝贡贸易向私人的商舶贸易转变的趋势,并最终实现了这种转型。这种转型是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并以地方为主导,形成了一系列局部性的海外贸易体制。它是明中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必然结果,对明代的海外贸易、明代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代永乐朝是朝贡贸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将朝贡贸易推向顶峰。明成祖大力发展朝贡贸易,采取了遣使四出招徕朝贡、对贡使厚重赏赐及多方优待等措施,达到了“怀柔远人”、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也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亏损,财富大量外流,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朝贡贸易暴露的种种弊端给此后近百年的惨淡经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4.
玉河馆是明代朝鲜使臣对会同南馆的习称,明代中后期,会同馆提督总揽南北二馆渐成定制,玉河馆大小事务也皆归提督官管辖。借助朝鲜使臣的中国行纪这一异域之眼,既可详知玉河馆管理与运营的基本情况,也可细见提督官日常治馆的两大职权,一是管待玉河馆内的各国使臣,二是管理玉河馆内的其他官吏。前者具体包括使臣的生活管待、出入票帖、朝贡事务、贸易监管、使臣往来及文学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后者则主要涉及到馆内副使、序班、馆夫及外郎等人员。在提督官的有效管理下,玉河馆体现出了它在明代朝贡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与此同时,馆内一些诸如贪财好货、泄露国家军政密议等失格失体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又大多与提督自身能力、德性及国运时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留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与限制。  相似文献   

7.
谭植华 《考试周刊》2012,(37):32-33
朝贡贸易是明代长时间官方所认可的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拥有明确的规定与体制,在明朝的对外贸易经济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封闭性和垄断性严重阻碍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根据明朝的各种史料和前人的研究,论述明代朝贡贸易的发展与兴衰。  相似文献   

8.
庄国土 《历史学习》2005,(12):41-41
宋元时期中国私商网络遍及东亚和印度洋水域,印度以东水域的贸易基本上由中国海商主导。海外华人已有自己的集中聚居处,而且规模可观。中国海外殖民事业进入了贸易和移民并行和互动阶段。但是郑和下西洋后,情况发生根本转变。郑和下西洋大规模进行的朝贡贸易使中国海外私商贸易无利可图。朝贡贸易贯彻“厚往薄来”原则,使原来与华商做生意的海外各国纷纷加入朝贡行列。各国使臣商人不但能搭乘郑和舰队携带货物到中国,省却运费和漫长旅途中的浩大花费,而且能从朝廷馈赠中获得暴利。郑和舰队携带的中国货物数量足以满足海外各地对中国货物的需…  相似文献   

9.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  相似文献   

10.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朝前期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背景下,中泰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和中泰大米贸易为华人移居泰国和往返中泰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泰贸易,清政府对中国人移居泰国和华人参与中泰贸易网开一面。中泰贸易衰落后,清廷开始禁止华人为泰国服务并严格限制华人出入国。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本质上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3.
明代由于日方对于中国货物之需求,存在中日贸易的必要。但倭乱与海禁,使得双方贸易日衰。此时,葡人以澳门为据点,作为中日尤其广州长崎贸易之中介,将葡人的国际贸易推向高峰。而广东、澳门也因此联系密切,客观上促进了发展。文章旨就明代海外贸易中葡商的活动及其对粤澳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川著《市舶太监与南海贸易——广州口岸史研究》对明代市舶制度及市舶太监的产生与地域分布、明代市舶太监的特权与历史作用进行了研究。王著揭示了市舶太监在明代皇权支持下只顾垄断市舶之利获取南海宝货的贪婪本性,他们及背后的中央朝廷对因“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新兴殖民势力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还毫无“自觉意识”,自筑“海上长城”,始终秉持“海禁”和朝贡政策,等着坐怀远人,使一直雄踞人类海洋文化前列的中国历史的发展错失了向海的趋势。文中讲述的史实和论述的内容以及他的写作方法和论述方法,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引导人们不断思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充分发展还有哪些研究领域和考察视角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凌濛初创作的短篇小说《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成功地塑造了通过海外贸易发家的富商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史人物画廊,也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观念。作者塑造这一与时俱进的文学人物形象时传递出的不少私人海外贸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史料的缺失。通过细细研读文本,总结了小说中反映的明代私人海外贸易活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以期进一步形象地认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概况,为中国当代海外贸易活动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由开放走向封闭。在这大背景下,福建的海外贸易港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初,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掌管对琉球等国的朝贡贸易,在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同时期的福州港却默默无闻。到了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往福州,“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开始走向衰落,福州港取而代之在中琉贸易中的地位,成为明代海外贸易的最重要港口。本文拟对两个港口地位的转化做一个比较研究。一、泉州港与福州港地位转化的社会历史背景明朝建国之初,由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有不少敌对势力逃到沿海岛屿及海外诸国,同时期倭患四起,这两股势力不断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的统治,明太祖下令禁海。据史籍记载“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  相似文献   

17.
交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隋唐以前,随着中原势力南下和国家统一,南北交通线开辟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提高。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概述岭南地区主要商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实际,分析区域内商品贸易发展的情况,认为其发展程度是有限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对中原经岭南地区和海路进行的“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也作了探讨。最后提出,在灵渠失修、梅岭通道尚未开凿之前,地处岭南中部的“潇贺古道”,承担了南北货物长途贩运和人员流动的重任,在沟通中原、岭南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9.
以隆庆元年(1567年)为分水岭,明朝的私人海外贸易大致经历了“海禁”和有条件的贸易两个阶段。明朝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较快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私人海外贸易来源于国际贸易的需要;沿海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私人海外贸易必然存在;“海禁”政策,对私人海外贸易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等。与此同时,明朝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给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朝前期在海外贸易方面推行的“朝贡贸易”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大发展的一个逆转,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冶的加强、皇权的提高,是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调整国家机构、扩大皇帝权力,更有力地镇压农民;在经济方面也是进行严密的控制,如对海外贸易的独占与垄断,毫无疑问就是这种权力的强化在经济上最明显的一种表现。“朝贡贸易”的实行,对宋元以来繁荣的海外贸易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和摧残,对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扼杀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现在具体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