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进入新时期后,党报发行量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理性地观察,党报发行量下降并不会削弱党和政府的宣传力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党报应以子报发展为契机,增强市场营销意识;充分挖掘政府资源,巩固党报权威性;实现报网互动,提升党报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改变了党报的接受环境,培养了新受众,使受众解读的自主性增强,导致党报多元解读的增加,舆情复杂化。当前我国受众对党报的多元解读情况与受众学历成正相关,男性略高于女性,年轻人明显多于老年人;按经济收入分组,多元解读差异不明显;职业不同,多元解读的差异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评论作为一种媒介直接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新闻样式,在“观点竞争”的时代备受各种媒介所重视。党报评论在党报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是否能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关系到党报舆论引导效果的好坏。重视和创新党报评论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党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媒介化社会时代,在市场力量和不断升级的新媒体技术推动下,大众文化日益深度介入社会生活,恶化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生态环境。对于党报传播来说,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漠视传播的社会责任、恶搞传播解构党报传播的主流价值、平面化传播消解党报传播深度、伪平民性争夺党报传播的受众群、符号空间冲击党报传播的现实空间,大众文化对党报的传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袁永军 《文教资料》2020,(4):139-140,158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面对融媒体带来的机遇与问题,高校应加大对融媒体的重视力度、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融媒体平台的建立及整合媒介融合资源,确保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借鉴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于媒介融合的话题已成为当前传媒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改变着媒介市场的生态,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型传播格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研究其发展脉络、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媒体的接受与影响、媒介融合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代网络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报纸、电视等也加入到了网络的队伍中,与媒介融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各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新举措实施的过程中,专家们强调的是加大对媒介融合的本土化研究与开发。媒介融合对传统的传媒产生重大冲击,国际上,新闻传媒也在根据本国的情况积极进行变革。我国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也及时地进行了师资队伍的优化,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本课题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网络媒介的次生文化与传统大众媒介相融合的产物,弹幕电影无疑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介的介入与影响,同时也透露出媒介融合环境下电影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的转变迹象。在传播学的视野下,通过考察弹幕电影的传播特征与互动模式,从观影方式与受众接受的层面探讨弹幕观影与传统观影模式的区别,并对弹幕电影的优势及弊端进行研究,可以更为客观和科学地把握弹幕电影的媒介特性以及它给传统电影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日渐成为掌上生活的重要应用,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工具。因此,很多党报也纷纷开发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成为新旧媒介融合的又一新领域。但在多方竞争中,党报新闻客户端在发展中既有成果也有不足。本文针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发展背景之下,媒介融合成为了一个主流趋势。对于高职教育产业而言,媒介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顺应这一趋势成为了决定高职教育平台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媒介融合下高职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教育相关理论,探索大数据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平台的发展模式,从而找出媒介融合发展模式下教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探索媒介融合发展模式下教育产业的新型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教育资源整合,高职教育产业链延伸,优化网络化课堂等对策,更好实现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教育产业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促进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1.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媒介融合成为传媒业的主流,更是一场传媒产业的重构。然而,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文章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研究,从媒介融合语境下传播环境的形势入手,探讨新环境下危机传播的特点、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并试图建构媒介融合时代下危机传播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党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媒介形式对党报发展产生了冲击.面对这种局面,党报如何实现新突破成为了党报获得更大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的力量不容忽视,它不仅扩展了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还逐渐影响了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的变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不仅相互影响和制约,还相互构建和创造。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受众受媒介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主动性与被动性、多重性与单一性、显在性与潜在性。这种变化既是受众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媒介融合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努力探寻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媒介素养融合的途径,通过媒介资源的引入、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理性辨别和客观解读媒介信息,形成正确的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科技带动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尤其在近几年,传媒生态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一媒介依靠自身资源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引入新媒介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主动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介所用,已成为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为此,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与新媒体相融合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群体性事件中的传媒竞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媒近年来围绕群体性事件报道,呈现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党报(台)与市场化媒体、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复杂多样的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的技术偏向特别是体制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媒介间的竞合.群体性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竞争合作过程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偏向的融合与平衔.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已经不太可能使媒体保持"集体沉默"或被某一家媒体有意识的叙述,媒介的竞合取消了单一媒介的话语霸权,满足了公众对群体性事件"整体"真实的诉求.群体性事件中的多元媒体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反映新闻事实,同时还积极地建构事实,利用特定视野下所形成的报道框架影响和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群体性事件对媒介具有依赖性,媒介合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如何保障不同媒体的媒介偏向朝着积极的方向自由的展现,为理性沟通的实现提供合理的媒体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的文学媒介研究应深入到文学文本领域。媒介选择是文学文本在书写过程中众多可选择的符号之一,并直接从文学文本内部直接参与意义生产;文学媒介在作品内部构筑一个各元素交叉与融合的信息情景,在作品与受众的交流中,则成为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参照物;媒介形成的隐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介必须拥抱新媒体,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电视媒体发展的窘境。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电视媒介是较为直接、形象性较强的传播媒介,它的发展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整体形象紧密相连。从全国看,中原经济区电视媒介发展状况不佳,这与地方媒介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关。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探讨中原经济区电视媒介发展状况及长久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整个媒介行业的运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类媒体逐渐开始放弃单一的自主发展转而寻求与其他不同类型媒介的交流合作,形成媒介融合的态势。然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旧的新闻理论教育在面对新的媒介格局变化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及师资与管理人员等的诸多不适应,使新闻教育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之间相互脱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现行新闻教育的改革,期望能够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新闻人才,期望通过对新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培养新型师资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新闻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6,(3):106-109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要从跨媒体、跨知识、跨文化等方面出发,培育熟悉全媒体业务技能、知识结构多元、思维多元的全能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此,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设媒介融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媒介融合教学实践平台,走一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