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城镇化进程的研究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有关河西走廊城镇化进程的研究较少,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本文主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河西走廊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西走廊城镇化综合水平偏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存在差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发展对策: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寻找城镇化发展的新对策,开拓发展的新思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民勤绿洲是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人地关系矛盾非常突出的区域,其存在对稳定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城镇化背景下,河西绿洲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空心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引起社会关注.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民勤绿洲人口变动幅度较大,人口变化影响农业发展与绿洲规模;自1950年后,民勤绿洲人口稳步增长,绿洲面积呈扩张趋势.然而在2010年之后,多种因素导致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挑战,应从系统论角度处理好"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3.
符晓萌 《河西学院学报》2015,31(1):53-55,128
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河西学院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民族国家、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河西学院召开,研讨会围绕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牧区社会、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牧区社会的发展与治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及城郊地区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学文化与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农民市民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将职业教育与现代化农业、城镇化工业、服务产业技能化、市民化人文等方面相结合,论证当前城镇化过程中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基层职业教育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状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区,是多种文化和文明的通道和源头;建立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在于将河西的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关注河西走廊,不仅要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还要从文化、艺术、正义和美德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要迎头赶上或超越发达地区,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凭借后发优势,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推进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以创新为核心,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人口的城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地域的城镇化,即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景观接连涌现;四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即城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向乡村地区渗透与扩散;五是经济活动的城镇化,即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更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与重组。从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城镇化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考虑,着眼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今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主要不应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而是主要向城镇和小城市迁移发展。提出“结构转换型城镇化”,主要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强调农业机械化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过程,促进边远山区自然村农户向行政村转移;促进生态型新农村的建设;促进集镇、村镇向建制镇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主要指由黄河向西北方向延伸的一条狭长地带,介于青藏高原支脉祁连山北麓和蒙新大沙漠戈壁之间。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甘青地区很多古老的城镇和重要文化遗址都分布在这条交通要道上。该地区是汉民族或入主中原的王朝向西部发展经略大西北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代河西的居民仍为多民族地区,以汉族为主体,有18种少数民族成员散居其间。多民族构成的河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受特殊地理环境的磨练,受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推动,受多民族交融的影响,形成并传承着独特的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3.
浅谈城镇化与农村职成教育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人口的城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地域的城镇化,即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景观接连涌现;四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水在河西走廊乡村社会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以东台村地下水利用实践及其变动过程进行历时性观照,围绕开井建村、关井压田和经济作物种植三个时期的水资源利用实践,呈现出国家、村落、市场和村民多主体间的互动过程,经济理性、村落共同体与国家意志在社会变迁中复杂交织,构建出协商、矛盾、调整的脆弱动态平衡,并且随着时间节点推移和彼此关系强弱不断变化。这一变动过程关联到移民生计、商品农业、乡村治理和生态保护等乡村发展主题,为理解河西走廊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等宏大叙事提供田野经验。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干旱区农村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河西走廊干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在河西走廊干旱区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是一个干旱、风沙、盐碱、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调查和有关资料查证,分析河西走廊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并非简单的"造城上楼"或人口转移,还内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收入提升、教育环境改善、生活方式转变等内容。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出现了经济效益弱化、精神家园沦丧、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陷入教育功能弱化的现实困境。故有必要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功能弱化的内在原因,探究强化农村教育功能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城镇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两者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花园口经济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即确保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宏观上位规划的协调一致性,及时调整和完善现有规划;探索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方式,加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制度的创新,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创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资金的最重要的来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