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尤奈斯库的戏剧以荒诞的形式和荒诞的内容而称,然而在其荒诞风格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在他的剧本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变成了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夸张成了他表现荒诞的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创作手法不是现实主义胜似现实主义。荒诞的形式与荒诞的内容有机结合是戏剧创作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命运进行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种全新表达。  相似文献   

2.
从荒诞书写的角度分析了范小青长篇小说《灭籍记》的荒诞美。首先,表现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上,寻找者的生存状态以及寻找对象是虚无的,寻找结果具有讽刺意味;其次,现实与梦境、诡异玄幻的场景相交织,构成现实和虚构两重时空的组合,人物与故事碎片化呈现,形成了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的效果;最后,多种写作手法的融合,以喜剧的形式表达了严肃的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现象,阐释了以行动抵抗生命虚无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冯内古特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作品采用拼贴式的元小说叙事话语,解构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严肃、残酷的战争主题与戏仿手法的对比产生了荒诞、滑稽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作者的反战思想和对科技发展的担忧。  相似文献   

4.
加缪的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现代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中的一种普遍的意识,特别表现在存在主义及其以后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中.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也被誉为"荒诞哲学家",他将荒诞以文学形式表现并加以哲理化,荒诞构成了加缪全部哲学文学的基础和主题.本文就加缪的荒诞这一主题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加谬的荒诞     
荒诞是现代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中的一种普遍的意识,特别表现在存在主义及其以后的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中。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也被誉为“荒诞哲学家”,他将荒诞以文学形式表现并加以哲理化,荒诞构成了加缪全部哲学文学的基础和主题。本文就加缪的荒诞这一主题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6.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加缪,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把“荒诞”视为哲学问题来严肃地探讨。在他看来,荒诞笼罩着一切,它无处不在。荒诞不是生活的结果,而是真正理解人生、世界的开端。人与世界相对立、人与社会相冲突、人与自身相分裂,这就是荒诞产生的根本原因。加缪明确地向世人宣布:面对荒诞只能反抗,反抗与人性共存,因而与人共在。加缪的“荒诞”是欧美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7.
荒诞派戏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对存在的荒诞性百年探索的表现。它揭示了现实的荒诞,世界的丑恶,不合理与毫无意义。表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荒诞主题。其艺术手法荒诞夸张,舞台形象荒唐怪异,以直喻和象征代替言说,彻底解构语言,实现了荒诞主题与荒诞的戏剧表现形式的统一,使戏剧艺术获得了崭新的言说方式。从而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跃进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读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认为王小波是“荒诞的屈原”,他以荒诞的形式沿续了屈原对信仰和知识分子自身责任的执着;沿续了鲁迅小说“吃人”的主题并有所拓展。从荒诞的城、荒诞的人两方面论述王小波如何用荒诞的形貌揭示真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近期发表文章说,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虽然这些影片的表现方式出现了变化,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影片的战争观上,仍在重复着沿袭已久的东西。严肃的人性反思,比如战争的荒诞性,战争中人性的软弱、坚强、绝望、希望、自由、民主等主题,基本不去涉及。创作者回避对死亡、牺牲问题更深的思考与责问,以浮华肤...  相似文献   

10.
荒诞是加缪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加谬的散文随笔集《西西弗神话》对荒诞的产生、表现以及对待荒诞的态度作了详细阐释,是20世纪最具体系性的关于荒诞观念的文本。《西西弗神话》是理解加缪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1.
戏剧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英国戏剧在莎士比亚、肖伯纳和贝克特的时代分别达到了三个巅峰。整体来说,莎士比亚之后的英国戏剧成就大不如前。戏剧的本质是反映人生、人性,而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复杂变动的生活和人性要求有新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形式。追寻英国戏剧衰落的根源,可以发现,作品本身美的流失、接受者的变化以及世俗生活的多样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戏剧崇高化具有戏剧的文化地位提升和悲剧诉求普遍强化的双重含义,从"化民"到"新民"到"革命",不同时代因素从各自需求的侧面推进着这一美学倾向。启蒙救亡语境和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崇尚导致了近代戏剧写实主义的一端独大。戏剧功利化实践和作为审美艺术的矛盾纠葛成为贯穿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黄燮清是晚清名的学家,工诗词,精音律,擅长创作戏曲。他的戏曲别集《倚晴楼传奇》或谱写史传人物,或敷衍民间逸闻,或改编明清笔记小说,题材丰富,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清丽,代表了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的初始转化与渐次过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电视屏幕上,农村题材电视剧之所以能够突破历史剧、都市情感剧、谍战剧的封锁,占据一席之地,受到城市受众和广大农民的喜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包含的大众文化因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探讨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大众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戏剧努力破除"情节中心"的艺术魔咒,把戏剧还原为多色彩、多层次、多变化、多主题、立体化的场面流体,大胆进行各种全新的场面组合实验,形成多点跳跃式、片段拼贴式、重复叠加式、自由延伸式等场面组合新形态,拓展了戏剧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南柯记》根据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敷演而成。它通过梦幻的形式,描写了封建社会功业与婚姻两大人生主题。反映了为实现传统人生价值观所经历的鲎富多彩的世情。剧作集中体现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富有鲜明的创作特色,深刻表现出晚明社会的现实图景,艺术化地否定了封建正统的人生价值观,寄寓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探索,从而使该剧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戏剧艺术创造的一个核心范畴。运用大量的意象符号可以说是美国戏剧名家尤金.奥尼尔剧作最显著的特征。在奥尼尔的多部剧作中,都出现了月亮这个意象,其笔下的月亮是一个永恒开发的象征体系,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Health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is promoted by building a safe, secure and respectful environment in a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 with positive and consistent relationships among adults, children, and their peers. This study explored storytelling dramas as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commun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on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The study was a qualitative,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20 videotaped storytelling drama sessions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100 stories told by children in one preschool classroom over a 6-month period. Videotapes of the 20 storytelling sessions were analyzed for patterns and themes that may represent community build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one preschool classroom.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m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videotaped data. Triangulation across investigators, time, and methods enhanced trustworthiness of interpreta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orytelling drama activity provided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four emerging themes: (1) individual roles, (2) group membership, (3) inclusion, and (4) relationship building. Storytelling dramas provide teachers with an easy to implement teaching strategy that builds community and aligns with curr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 and child development theory.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