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分析国际顶级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模式及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建议。【方法】以Altmetric Top 100入选论文数量最多的Nature、Science和PNAS三刊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公众传播产品、媒体传播体系和新闻媒体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模式和特征。对照分析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的公众传播特点。【结果】以《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为代表的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能力提升迅速,但仍存在新闻传媒人才短缺、期刊集约化程度不高、公众传播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结论】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需要着力增强传媒人才培育、集约化品牌发展、公众传播机制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公众对核电安全的质疑是现代风险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科学传播作为科学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是化解这种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风险社会中核电科学传播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公众应当信赖的科技知识,而是要建立公众对科技的信赖,化解公众对核电科技的信任危机。信任的建立要基于公众关注的核电安全问题,构建公众参与和民主的科学传播"公共领域",这是一项需政府组织、企业、科技专家、公众与大众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3.
《学会》2020,(5)
特效影院作为科普场馆展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影视"这一寓教于乐的独特形式为载体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近年来,科普场馆特效电影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喜爱,该文在对国内18座省、市、县级科普场馆实地调研基础上,对目前科普场馆特效电影共建共享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工作机制、标准体系、公益支持、人才培养、影视联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5.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是否能被公众正确认知成为了科学传播的关键。现代社会中,科学还是一个远离大众生活的话题,比较难引起大众的关注。从目前传播形势来看,科学技术依然是由少数科学工作者所掌握,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往往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这反应出大众传播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还是力所不及。而在有些引起公众热议的科学话题中,因为传播方式技巧使用的不恰当,引起传播隔阂,导致公众误解科学。如何消除这种"偶然性",使之成为必然性"就成了科学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11,(13):50-51
作为北京市标志性品牌科学传播活动——首都科学讲堂,自2007年科技周首讲启动,每周一期,迄今已举办190多期,近200位专家、两院院士及知名学者陆续做客讲堂并与首都公众朋友亲切互动、交流,深得公众喜爱。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科学传播形态,首都科学讲堂推出系列现场科学访谈——前"言"科学,话题更加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以更为开放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与公众一同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6):62-63
作为北京市标志性品牌科学传播活动一首都科学讲堂,自2007年科技周首讲启动,每周一期,迄今已举办180多期,近200位专家、两院院士及知名学者陆续做客讲堂并与首都公众朋友亲切互动、交流,深得公众喜爱。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科学传播形态,首都科学讲堂推出系列现场科学访谈——前“言”科学,话题更加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以更为开放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与公众一同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9.
科教大事     
《科学中国人》2010,(11):76-77
作为北京市标志性品牌科学传播活动——首都科学讲堂,自2007年科技周首讲启动,每周一期,迄今已举办170多期,近200位专家、两院院士及知名学者陆续做客讲堂并与首都公众朋友亲切互动、交流,深得公众喜爱。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科学传播形态,首都科学讲堂推出系列现场科学访谈——前“言”科学,话题更加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以更为开放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与公众一同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10.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专家约翰·杜兰特所建构的"民主模型"试图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来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实现公众与政府、科学家之间平等地交流,从而使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民主模型"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视角将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和科学决策的合理性统一起来.这样,科学研究理论中"公共领域中的科学"(the science inthe public domain)这一概念在作为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合理性基础的同时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诠释.所以,笔者以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为镜来反思"民主模型"的现实视角、理论前提、理论内涵和理论超越,以此来确认"民主模型"站在第三次科学研究浪潮的理论平台上对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归纳科技期刊创新成果的公众传播现状,指出以科技期刊为载体的创新成果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以科技期刊为主体的公众传播和推广策略。【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了解国内外出版商和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案例,总结科技期刊开展公众传播的经验。通过问卷调研,了解科研人员、期刊编辑、新闻记者对于科技期刊公众科学传播的态度。【结果】科技期刊重视创新成果在公众传播领域的推送,采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渠道组织丰富的文章呈现方式,为将象牙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公众感兴趣的、具有科普效果的内容做了良好的示范。【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围绕创新成果开展科学普及多为自发行为,受限于人力、财力,同时缺乏与媒体有效的沟通机制,科学传播动力不足。开放科学时代,科技期刊开展公众传播需要明确“定位”、做好“分级”、建立“出口”、打通“渠道”、落实“政策”,搭建“科技期刊-传播媒介-大众”这一有效的传播链条,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我参加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的科学传播交流访问团,赴澳大利亚访问了有关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就澳大利亚科学传播有关情况特别是科学家媒体传播能力培训工作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并参观了悉尼市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ume)。在访问中,我感受到澳大利亚在科学传播和科普场馆方面有许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高度重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公众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分别是电视、报纸和广FORUM  相似文献   

13.
钱雪元 《科协论坛》2004,19(12):42-42
在欧美发达国家,随着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逐渐深入展开,公众与科学互动的趋势正在加强。通常,科学是研究人员和科普工作者向社会的传播,但现在从社会向研究人员的传播要求日益增长。它反映了“公众”需要“理解科学”的逆向趋势——“科学”需要“理解”公众。  相似文献   

14.
《科协论坛》2015,(2):60
<正>2015年1月21日,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科学媒介中心"微信公众账号正式上线推送。"科学媒介中心"微信公众账号秉承着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于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学传播的平台;并将及时推送科学传播的文章。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罗晖为科学媒介中心公众帐号撰写了题为《科学媒介中心:跨科之桥、越堑之梯、创新之光》发刊词,文章表示,科学普及是跨科之桥、越堑之梯、  相似文献   

15.
科学传播模型经历了由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的演化,但体现的科学传播本质还是传播者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嵌入,智能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沟通体系。本文分析了智能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征,即互动性、动态性、精准性、自学习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传播时空的多重性,设计了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媒体科学传播模型。对企业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基于205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企业家使用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特点。最后,在理论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媒体环境下面向企业家进行科学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1,(21):34-34
首都科学讲堂内容介绍作为北京市标志性品牌科学传播活动——首都科学讲堂,自2007年科技周首讲启动,每周一期,迄今已举办200多期,200余位专家、两院院士及知名学者陆续做客讲堂并于首都公众朋友亲切互动、交流,深得公众喜爱。为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科学传播形态,首都科学讲堂推出系列现场科学访谈——前"言"科学,话题更加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以更开放和活泼的交流形式与公众一同探讨科学。  相似文献   

17.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记者是代表公众利益?还是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如学术界某个流派?某个科研部门或产业部门?为什么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科技传播学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新闻传播能不能在科学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科技传播对公众有什么样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是否加深了或改变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2001年2月,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社长杨时光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代表,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本刊记者专访了李希光教授.  相似文献   

19.
华敏 《科协论坛》2007,(5):19-21
科普是一个多目标系统,但基本的目标只有一个,这就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科普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为公众所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科普目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媒理论中,媒体是大众舆论传播的载体,科普通过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为公众所了解和掌握.但是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对科学普及工作既有促进因素,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因素,给科普工作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