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所代表的相合不散的内核精神,所包含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之间和谐的丰富内容,所体现的"和为贵"的独特价值是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最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并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无上境界的和谐思想,为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建设实践,在以党群关系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和谐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谐等方面展开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思想和实践成果;但也由于毛泽东对经典作家和谐社会思想解读的偏差和实践的盲目性,造成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发展模式陷入了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但是他的和谐思想却蕴含于其思想之间,且内涵丰富、意蕴深广,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西哲学比较为纬,以历史脉络为经,对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渊源和发展进行探析,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基于当今时代建设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结合毛泽东和谐思想的主要旨意,提出了在毛泽东和谐思想指导下,建设和谐社会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在价值层面上,初探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揭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创性探索以及对改变中国命运影响。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谐,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使它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浅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针对当前中国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致的精神理念——以人为本;第二,要加强诚信建设;第三,要贯彻落实制度建设;第四,要充分汲取和利用中国传统的人际和谐思想精华,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的不断追求,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他认为,外物诸善、身体诸善和灵魂诸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的体现;在中道原则指导下,由奴隶主中产阶级掌权,实现城邦的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和睦相处,是最为优良政体建立的应有目的;以理性为基调,实现公民天赋、习惯和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形成公民优良品德的前提条件。“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的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民族“和合”文化观与社会和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人和自然关系、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和合"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备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所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他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间的平等与自由;推行民权主义,实行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达到平衡;推行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发展实业和节制资本,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连山易》中所隐含的许多观点都体现了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如阴阳对立统一是炎帝时代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体现了炎帝时代的整体思维;天下和平是炎帝时代和谐社会的理想;仁与义成为炎帝时代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成为炎帝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对以后中国及世界文化,尤其是政治、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中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先秦儒家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的“人和”理念,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稷下道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周追求天和、人和、心和的自由精神等,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立叶的和谐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情欲引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关注是他的闪光思想;股份制、劳动权、均衡分配、集体经营、集体消费等经济制度和措施是实现和谐的保障;人口平衡、阶级融合、妇女解放、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提供了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和客观要求。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种种设想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西方思想史上,真正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理论概念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他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倡社会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的和谐结构是和谐社会的表征。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的是必须进行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张黎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39-41,45
春秋战国之际,平民思想家墨子便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兼爱、尚贤、节用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其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有新的建树.他从"天演"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运用西方社会学的社会机体和谐理论,就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机体、社会根基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社会机体和谐的核心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社会根基的和谐则是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但无论是社会机体,还是社会根基,都是在不断调适与会通的动态过程中逐步达到和谐的.  相似文献   

20.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丰富的传统和谐文化。包括继承传统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及个人身心和谐等内容,还有通过完善人格、实施仁政、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等达到和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