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向军 《现代语文》2004,(12):22-23
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特别是与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都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使得语文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言文字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语言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相似文献   

2.
生命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概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 ,从生活走来 ,向生命走去……———题记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 ,自古至今 ,奔腾不息 ,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 ,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 ,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 ,陪伴终生。但是 ,半个世纪以来 ,中学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 ,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语文与人的精神和心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长久以来 ,我们的教育陷入要么顾此失彼、要么非此即彼的泥潭之中 ,在我…  相似文献   

3.
1.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教育,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教育家小原田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课,这是我经常思考的。语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灵性的具有浓郁人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教学的人价值取向。所以我认为一堂好的语课应具备浓郁的人情怀。  相似文献   

5.
大语观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强调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大语观下的语教学,应以主体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实施开放式语教学。遵循兴趣性、实践性、综合性、可行性原则,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策略,开通学校小课堂,社会大环境双渠道,既立足课堂,师生共同学习,又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学语,在实践中求发展,从而促进语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6.
刘志高 《教育探索》2000,(11):49-49
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表演”离不开四种语言,即口头语、板书语、体态语和科技语。口头语和板书语的论述多见于各家报刊。本文试就语文教师的体态语和科技语谈谈一己之见。  一、体态语  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势、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认知在学习生活中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任务。缺少情感,认知活动就不能正常运行,发挥不了认知的操…  相似文献   

7.
诗词,它以其精炼、深刻、理性和人而跃动着生命活力,影响着人的心灵世界。诗词是祖国五千年化最深厚的积淀,是学生成长为民族化、本土化人才的根本性支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一环来教,力争以诗词学习激活学生语学习的兴趣,丰厚语学习的内涵,生成语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方峥嵘 《现代语文》2006,(11):99-9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教学观念偏差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用陈旧的观念来指导教学;第二,强调统一,忽视个性,尤其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是有“特点的人”:第三,无视学生的语言。誓习规律,把学生变成语言知识的“研究员”、“解题机”,让学生研究那些连专家都弄不清的语言知识;第四,就语言学教学,不重视语课本应有的人因素。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是语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营造气氛。增强交往信心;阅读课,学习交往知识;合作学习,增加交往频率;实践活动,规范交往言行,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语教学进入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郑银凤 《现代语文》2006,(10):46-47
长期以来,“知识中心说”在语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材向教师再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是没有生命的僵死的材料,是不容置疑的范本,拥有确定性和真实性;教师是绝对权威,拥有对教材本的唯一解释权;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这些观念在语教学中被长期实践着。  相似文献   

11.
语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语学习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2.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是大家公认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工具性学科,其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化载体”;嘴上说的是语言,笔下写的是章,无论说的语言还是写的章,无不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且又为生活服务,可见语来源于生活,其本质就是生活。因此可以说语义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并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这个工具自由地生活、可是,在一切为了升学考试的教育思想驱使下,现行语教学被阉割厂,语被纯粹工具化.完整的教材似七宝楼台被拆成片断,学生被牵着鼻子在抽掉生活内核的语言躯壳中转圈子,反复进行纯技术性的机械的操练,闭塞了聪明、磨纯了灵气、消灭了兴趣.成为只会应答试题的机器。因此,要想摆脱语教学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打破语教学与世隔绝的禁锢,密切联系生活,使语教学真正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弱智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与人沟通;希望学生透过学习能理解别人的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的信息,也能运用以上的方式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更希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自学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而语言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最具活力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中学语教学课程标准和目前使用的语课本,其指导思想就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质。在整个初中阶段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指导学生通过语实践活动,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与生活的关系,激活、激励起语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活动的开展,对改革中学语教学内容,丰富中学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言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确实起着极大的作用。下面就几次语活动的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教学奇迹般地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与学生实际的语能力的提高关系不大。以语言学科定位于工具性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舍本逐末,因为语作为工具,只是在极其表层上的一种为人之“用”。语是人存在的家园,是人之为人的东西。不消化升学考试的残酷竞争性,语考试即使取消与语学科的人性相背的标准化题型,只考作,也走不出当前语教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的语教学实践,让我对语教学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语是温馨的,语是智慧的,语是诗意的,语是激情的,语是博大的。所以,我认为语教学要关注生活,关注化,关注生命,要让语教学成为一种大智慧的教学。让语,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葱茏绿洲;让语,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让语,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凉甘泉。  相似文献   

17.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的对话,不限于纯粹的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对话理论揭示了语教学的本质,即语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他人或自己之间的对话,是通过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语知识都不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他们在开放而又宽松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沟通和交往,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罗雪莲 《甘肃教育》2014,(16):47-47
正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一本鲜活而厚重的书,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和情趣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感受大千世界,打开生活这本书,是语文学习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新课程关注的教学,是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建构起沟通的桥梁,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与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交往也蕴涵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交往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教学内容而共同参与的对话、沟通、合作并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作为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师生交往不仅是语言的对话和肢体的互动,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和思想的交流,在师生交往与交流的过程中,知识得以传递,生命的内涵得以领悟,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文化得以解读和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语言艺术是语课教学中最善于表现的一种形式,是教与学问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富于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生动幽默的语言,则如一支“润滑剂”,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实现教学意图,提高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