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老庄哲学对《红楼梦》的创作构思产生了深远影响。《红楼梦》中僧道形象展现出的独特美丑观、真假神俗之间的二元转换体现了老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物喻人、以物观物是对齐物论的继承;"因空见色、自色悟空",以"无"来导向人世的最终归宿,则是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里面出现很多人的疾病,这绝非偶然,因此,对《红楼梦》中的疾病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身体哲学将世界的本体放在了身体上,疾病是身体的一种表征,对生老病死的关注是身体哲学的应有之义,人们应通过疾病进行自我关照和自我批判。基于身体哲学,本文对《红楼梦》中的疾病进行分析,开拓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正确解读,依赖于最接近于曹雪芹写作原意的版本。但是,从面世的11种脂评本看,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是因为曹雪芹前后修改多次,有的在过录中抄手添加删改,致使正文和脂砚斋等人的批注有很多讹误。红学家在校勘修订《红楼梦》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自己的文学观念、考证方法、主观意念、对主题理解不当的制约。邓遂夫校订《红楼梦》中的鸟名"鹡鸰"一词,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开创之功,而他对《红楼梦》本身的评析同样很精准,对此不能漠视或否定。王国维以一个哲学家的智慧和艺术家的敏锐认为,《红楼梦》的精神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的乐天精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同时《红楼梦》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极具文学艺术价值。从这样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第一部运用西方哲学观点分析《红楼梦》的专著,其出现犹如一颗惊雷炸响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100多年后反观这篇《红楼梦评论》,不难看出其"一切为悲剧哲学服务"的宗旨以及由此带来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大视野的作品,它寓含着曹雪芹对于理想人格和理想生命存在方式的探寻。人的理想生命存在姿态究竟是什么样的?《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视角为我们作了解答:生命应该是自然、纯洁的,平等、自由的,完整、灵动的。它对于"人"的存在姿态、存在价值的哲学思考,把"生命"这个话题提升了一个高度。  相似文献   

9.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笔者受其启发,从人作为哲学和教育的契合点出发,认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开设极其必要,其价值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领生命的境界提升,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针对周汝昌先生关于“什么是红学”的一些说法,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的简称。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中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体,这两方面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借口特殊性来否定排斥普遍性内容,也不能把两方面互相割裂开来,看成两回事。论述了周先生等研究中的哲学方法和论证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充斥着浓浓的口语味道的文学名著,其中很多语言现象都流露出现代汉语口语的痕迹,词缀就是其中的一种。“家”作为词缀古代已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红楼梦》的时代有些用法消亡,有些用法依然存在,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至“五四”时代开始门庭冷落,不过在此格局中,就《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而言,却是一个例外。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家来说,“《红楼梦》情结”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进行创作时普遍摆脱不掉的“梦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对诞生于其后的20世纪中国小说具有原型和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家介入《红楼梦》的研究已构成“红学”研究的一道风景和争论热点,但就学术层面和具体的操作范式而言,“作家红学”也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者一样,其特点与成就各异,但无论是偏重于客观冷静的考据探佚或是原型索隐,还是着眼于主观玄思的《红楼梦》文本赏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过度的通弊。  相似文献   

14.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区别古今中外小说名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非佛而不佞道是《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之重点。《红楼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鲜明性。  相似文献   

16.
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的双关,探索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指出汉字符号的能指,所指,以及它们的关联——意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文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红楼梦》的叙事学研究日益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研究文章不少于90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