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残酷的浩劫之一,侵华日军的暴行震惊了世界,冲击着人类文明的底线。文学书写是梳理、记忆、反思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空间,现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文学书写很多,从战时至今历时时间长,从中国、日本到英语世界涉及国家地区广。但是相对纳粹屠犹的文学书写,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还需进一步加强表现战争的深度与广度,以期在记忆历史、追问人性、维护文明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国松 《历史教学问题》2020,(1):27-32,164,165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张国松 《文教资料》2014,(33):46-47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浩劫,为纪念死难者,我国已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是帮助我国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材料。以公祭读本纳入江苏省中小学必修课程为例,分析其编写背景、内容特色及其课程实施,阐释公祭读本对中小学南京大屠杀专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6.
正无论是从抗日战争史的角度还是从中日两国关系影响的角度,南京大屠杀都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对此,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南京大屠杀"一目做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因此,按照课标的要求,老师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讲述帮助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着重讲述并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7.
《作文与考试》2023,(6):14-15
<正>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祭奠遇难同胞,缅怀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英烈。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据统计,2022年已有11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永远离开了我们,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有50人。2022年8月15日,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意味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许多媒体上,南京大屠杀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笔者无力考证这一说法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总觉得把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与南京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并列在一起欠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资料整理现实瓶颈入手,在回顾中日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罹难者人数所存在的争议的基础上,从户籍管理视角探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相关资料的缺失问题,从而实现对清末民国时期户籍制度的发展情况的探究及梳理.这些工作对于反思与总结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译编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8月出版。这是关于记录南京大屠杀更加完整、客观、严谨的史料。章开沅教授1988年到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特藏室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保存了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原始档案的贝德士文献。经过系统研究,章教授于1995年相继推出《南京——1937年11月-1938年5月》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两部著作,以无可辩驳的史料史实揭露了当年日军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暴行。1997年5月,章教授再赴耶鲁大学,发现了贝德士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版《辛德勒名单》"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一部由美国公司投资制作并以西方人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日前在北京正式首映。该片通过讲述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滞留当地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女教师明妮·沃特林等十几位西方人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近20万南京市民免遭日军暴行的故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人间惨状。  相似文献   

12.
在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方面,缺乏针对南京沦陷后留下的慈善机构的专门研究文章。虽有关于慈善机构从事尸体掩埋的记录,但这直接关系到南京大屠杀的人数,所以重点放在考证当时的埋尸人数,而不是研究当时的慈善机构。事实是一部分慈善机构没有离宁,在南京沦陷后及大屠杀期间,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作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让人敬仰不已。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上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保卫战”又被称作“南京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1937年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失败后,日寇铁蹄践踏金陵,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南京大屠杀”。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本文基于逆向思维,结合相关史料,从南京保卫战失利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全面解析历史。  相似文献   

14.
看影片《南京大屠杀》有感乐都岗沟贾湾学校初三(3)班郑云看完纪实影片《南京大屠杀》,我的整个身心久久地笼罩在白色恐怖、血腥四溢的气氛之中,心在哭泣,在滴血,我为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而呐喊。1937年,日本侵略军像一群凶猛的野兽闯进了南京这座古都,一场人...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留在南京城从事人道救援工作,开展的救援活动主要有设立难民收容所、施米施粥、施材掩埋、施医施药、与其他人道组织进行合作等。其工作中也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见证并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填补了政府在民生调节方面的空缺等。  相似文献   

16.
日、德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中逆用文明利器,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洗刷的污迹,它们无情地戳穿了日、德法西斯沙文主义怪兽的狰狞面目,集中地暴露了其军国主义恶魔般的嘴脸,人们千万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惨痛教训,决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7.
娱乐快讯     
根据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纪实小说《紫金山燃烧的时刻》一书改编的剧本已被好莱坞列入拍摄计划,预计耗资2500万美元左右,将在200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70周年前夕拍摄完成并与观众见面。创作灵感来自《拉贝日记》该剧本原著《紫金山燃烧的时刻》的作者,为来自美国西康州州立大学教授祁寿华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120册《紫金山燃烧的时刻》。祁寿华先生介绍,2003年冬天的寒假,自己有了想写小说的灵感冲动,身为南京人,首先想到写南京大屠杀。祁寿华先生说:“小时候听爸爸讲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了解到当时从…  相似文献   

18.
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改变了拍传统历史题材电影的记录方式,用特殊的手法叙写南京大屠杀的沉重历史。文章灵活运用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视角,针对影片中采用个人视角和多人物视角相结合的特点、日本士兵角川的形象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极致的矛盾冲突如何表现和有意味的程序设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该影片在努力遵循历史真相的同时,将先锋的形式与沉重的历史进行调和,改变了拍历史题材电影的传统,用先锋性策略——陌生化的形式叙写历史是有价值的尝试,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百科集锦     
最早向世界揭露日寇南京大屠杀的记者——坦丁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5天之后(12月18同),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时报》首先向世界公众披露  相似文献   

20.
《课外阅读》2008,(9):48-49
70年前的今天,日军攻占南京,在长达6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遇难者达30万人。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成了刻在所有中国人心上永远的痛。南京大屠杀,不只是南京的记忆,也不只是中国人的记忆,而是全人类的记忆。然而,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