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下称“大纲”)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语文教育界泰斗叶圣陶光生曾说:“因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他还说:“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吃亏,往往又间接会造  相似文献   

2.
2001年,我初到南昌十九中任教,教学上一片茫然。然而,很有幸教研组组长是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王运遂。王老师是语文教学界的泰斗,难得的是,他非常关心我这样的年轻人,毫无保留地指导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后来,学校进行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师徒结对子”活动,我幸运地成为王老师的“签约弟子”。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完小学语文,仍然普遍存在着开口辞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其症结何在?我认为在于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还认识不清。我的观点是:语文课应该姓“语”,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训练课。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我国当代语言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指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  相似文献   

4.
老马识途     
成语释义老马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科学隧道老马为什么能识途?老马识途这一成语小朋友们可能并不陌生,那么你知道老马为什么会识途吗?难道老马真的比人还聪明?其实这并不是因为老马聪明,而是  相似文献   

5.
剑客     
一名剑客前去拜访一位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艺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来长的剑,说:“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寸长的,而你的剑为什么只有一尺长呢?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么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把剑好呢?”武林泰斗说:“就因为在兵器上我处于劣势,所以我才会时时刻刻想到,如果与别人对阵,我会是多么的危险,我只有勤练剑招,以剑招之长补兵器之短,这样一来,我的剑招不断进步,劣势就转化为优势了。”这位剑客听后,按照武林泰斗说的方法去练剑…  相似文献   

6.
伍腾 《湖南教育》2004,(7):30-3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是深有体会的。语文教改为什么时而缓慢前进、时而徘徊不前?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明确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在哪里?我想,如果抓住了“核心”,语文教改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番局面。那么,语文教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老马三笑     
班主任姓马,才二十出头,我们都称他“老马”,因为他虽然年轻,却总是板着脸(至少在我们面前)。不管是表扬我们,或是批评我们,甚至在唱歌的时候,他都严肃得像个白发老者,神情庄重,似乎永远在讲着一堂哲学课。他本来就是个政治老师,动辄来句:“我们要看清其中的矛盾,客观对待,全面分析,依据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中央电视台的体育节目主持人蔡猛问孔令辉:“你自己分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崇拜你?为什么你的信这么多?”孔令辉回答说:“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因为我们是同龄人,有共同语言;另一种可能,他们崇拜的是一种体育精神。”的确,在乒坛,年轻的“乒乓王子”孔令辉拥有数以万计的“孔迷”。他长相英俊帅气,球技超人一筹,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实,你不知道,孔令辉从小就有了让人“迷”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有没有搞错,你爸爸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为什么还称他是“少年”呢?原因说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因为我爸爸长得高大——一米七左右;英俊——浓眉大眼。尤其是爸爸的外貌,看起来总是那么年轻。每当爸爸穿好新的外套,收拾利落,妈妈和我都会夸他,说:“看!我家来了个帅小伙,怎么这么年轻啊!”爸爸这时  相似文献   

10.
剑客     
一名剑客前去拜访一位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艺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来长的剑,说“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寸长的,而你的剑为什么只有一尺长呢?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么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把剑好呢?”武林泰斗说.“就因为在兵器上我处于劣势,所以我才会时时刻刻想到,如果与别人对阵,我会是多么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12.
三、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  在语文问题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解决”寓于“发现”之中的,发现问题,进一步便是发现意义,发现形象。语文问题的解决常常见仁见智,很有个性,并不需要确解,甚至有些语文问题是“不了了之”,因为它不可验证,只要有新奇的创意即可,或者是一种合理的推测或解释或想象。例如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师让一个学生模仿这篇童话向其它同学提问题,甲学生问:“如果是你,你将向金鱼提出什么要求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想要求,只要问一句“为什么”,他就会说出要求的理由,问题到此就完了。  语文学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傻瓜,我走了以后你会不会又哭又闹一步三停留然后随便找棵路边发育不良的小树狂摇直到它夭折?”“我?为什么……”“因为你是傻瓜啊!”是哪儿来的阳光啊?真晃眼。当我还在咀嚼布诺的第一句话时,他已站在了登机口,他回过头来向我招手,我没有看清他的脸上是否有笑容。傻不啦叽伤感兮兮  相似文献   

14.
好多学者争论,为什么会有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老百姓那么积极地投入?为什么红卫兵那样狂热?对过来人来说。这些可能不算问题。本来就该那样!比方说。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那么野蛮,打死人都不眨眼?因为打的是坏蛋!见着坏蛋不打。那才叫人弄不明白呢!红卫兵从小受的是仇恨教育。就像老故事里说的,母亲从小一遍遍地告诉儿子长大了可要报血海深仇呀。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仇人。当儿子的还能干别的吗?非上去往死里打不成。这一切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相似文献   

15.
蜗牛的启示     
记得小时候大人给我讲过一个关于蜗牛的寓言——有一天,小蜗牛问他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背这个又重又硬的壳呢?真是累死了人!”“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保护。”妈妈说。“毛虫姐姐也需要保护,为什么她们不用背这个又重又硬的壳呢?”“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可是蚯蚓弟弟不会变成蝴蝶,他为什么不背这个又重又硬的壳呢?”“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0“所以我们有壳啊!”蜗牛妈妈安慰他说,“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我是在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主题变奏曲     
儿子刚刚会说几句话,就盯住“为什么”三个字不放。是出于好奇,还是陷入造句的快乐之中,不得而知。他常常是一口气连问几个“为什么”,逼得你毫无招架之功而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地。“为什么奔驰汽车的屁股后面有两个‘烟囱’?”“因为有两个排气管跑得快。”“为什么没有三个?”  相似文献   

17.
一 暑假的一天,郑莱莱强拉硬拽地要我陪她看电影.我最不喜欢和郑莱莱一起看电影了,因为她简直就是一本人形的《十万个为什么》. “茜茜!为什么那个人要梳那样的头发?看起来一点都不好看!” “茜茜!她为什么要跑?她可以报警啊!” “茜茜!为什么他在镜子后面还能看到对方?” “茜茜!为什么他子弹都打不光?” “茜茜……” 所以坦白地说,我试图和她一起安静地欣赏电影已不下十次,基本上每次看过之后我都没记住演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公与中学语文教学张定远正当全国语文学界开展学习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时候,张志公先生却和我们永别了。我们失去了一位仁慈的长者,失去了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和语文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语言和语文教育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丑马     
有一匹马又老又丑,人们常对它的主人说:“你的马真难看!主人听了觉得很不光彩,就对马说:“都是你连累了我”。马很伤心,就带着它刚生的小马走了。不见了老马和小马,主人很着急,也很后悔,就挨家挨户地寻找。它看见一头角鹿,问:“你看见我的马了吗?”角鹿摇摇头。他找啊找,差点又把一只小花猫当成他的小马。老马的朋友知道了,跑去告诉老马:“你的主人到处在找你呢,你快回去吧!老马听了急忙带着小马—起回了家。老马想:“我很  相似文献   

20.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了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所以,读《神曲》,始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徘徊: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顶点时去做一次“死亡之旅”?他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最强盛、最辉煌的时候去面对死亡呢?因为,但丁在《神曲》中开始游历的时间是1300年,这年他35岁,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正是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有一位东方哲人说过:“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但丁为什么正相反呢?追寻这一疑问是我们特别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理解《神曲》的一条门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