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教一班中学生与私塾里的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点评】"台上有个样子"是什么样子?这里不仅包含了教师的衣着,更包含教师的谈吐、行为习惯,都得有一个正经的样子。其实这是教育伦理学的基础。末一句"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可谓是妙论,何止师生如此?校长与老师又何尝不是?长官与下属又何尝不是?如此,方有师生之和谐、课堂之和谐!另外,万不可将一己之不愉快带进课堂,教师之情绪会传染给学生,所以要带就带快乐吧!  相似文献   

2.
交际语言的简洁与冗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际语言的基本指向是简洁明了,但简洁与冗余并非简单的对立,冗余的用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相对于必须的信息而言是冗余的,但就言辞本身也是指向简洁的。  相似文献   

3.
张霓 《当代教育论坛》2007,(16):125-126
一、不可译现象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不可译现象与可译现象是翻译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对现象,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可译现象是一般,不可译现象是个别.相对于可译现象,不可译现象占的比例虽然较小,但并不罕见,甚至在某些文体中还大量存在,比如在绕口令、格律诗以及一些修辞格中.语言的物质形态特征与语言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译现象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会使学生和教师间产生不应有的对立情绪,师生关系就不能正常建立起来,教育教学工作也就很难正常有效地开展。因此,对于学生的对立情绪,教师应冷静地对待,并以改进工作方法为前提,去化解学生的对立情绪。一、认清性质,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对立情绪对学生的对立情绪不可一概而论,应认清其双重性。学生中的对立情绪从整体上讲既有不合理成分,也有合理成分;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从诱发对立情绪的情况看,一方面,当学生因主观努力不够或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导致某些方面失利或因自身及小团体的…  相似文献   

5.
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2,(32):141-143
"宁可p,但q"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宁可p,也q"。当p、q属于同一层次时,如两者是绝对对立的利与弊关系,则"也"不能替换"但";如两者是比较对立的利与弊关系,当q的内容为现在或未来可实现的,则"也"可替换"但",如q为已实现的内容,则不可替换。当p、q属于不同层次时,如q是消极的结果,则"也"可替换"但",如q是积极的结果,则不可替换。  相似文献   

7.
李多 《教育文汇》2012,(4):34-34
我的父亲在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期间,曾与启功先生相识,两人常有书信诗词往来。我利用这个机会,认真研读过启功先生的一些文章诗词,并对其中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启功先生总结出自己的教育经验有九条,第一条是:站立讲台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是不可对立的。这句话给我的影响极深,成为我从事教育教学恪守的格言.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与晋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京虽然有个中央政府,但整个中国实际上已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早在护国战争期间,西南各省的实力派,已与北京政府公开对立。袁氏之死又使内部早已矛盾重重的北洋集团失去赖以维系全局的重心人物,因而不可  相似文献   

9.
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等的探讨,都是建立在中西对立这样一个理论预设上的。所谓中西对立,意味着三个东西:1.中西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主流,甚或全部;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性质必然相反;3.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出路就在于中西融合创新。中西对立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并不能作为不可质询的理论前提。现在,正是我们要对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一、不可译现象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不可译现象与可译现象是翻译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对现象,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可译现象是一般,不可译现象是个别。相对于可译现象,不可译现象占的比例虽然较小,但并不罕见,甚至在某些文体中还大量存在,比如在绕口令、格律诗以及一些修辞格中。语言的物质形态特征与语言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译现象产生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间的关联。氧化-还原的知识中有两条相互对立的概念主线,他们之间一一对应不可错位,就像人体的基因序列不可错位,否则会引起病变一样,必须在头脑中进行正确定位。知识主线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语言的规范问题,语言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有人认为必须遵守共同语规范,不可越雷池一步.而另外一些人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应该取消语言规范化,它只会禁锢语言的发展.笔者认为两者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过于偏激,我们认为应该灵活地看待规范化与反规范化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关系.其实,两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对此笔者认为语言规范化工作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樊丽 《教育文汇》2005,(7):31-31
教育是爱的事业,而师爱更是超越亲子之爱和友人之爱。教师本应该是温文尔雅的。《论语》中的孔夫子是一位慈祥可爱的好好先生,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斯霞和于漪也都是和蔼可亲的人,似乎优秀的教师都雍容儒雅。史学大师陈垣写了“上课须知”来教导他的学生启功:“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万不可偏爱、偏恶,万不可讥诮学生”、“以鼓励夸奖为主(包括不好的学生)”、“不要发脾气”。这些极为普通的话真是至理名言,对我们应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丁益 《下一代》2013,(2):19-19
舍与得,即舍去和得到一舍得,有舍才有得。正如孟子所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它们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同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舍得是选择,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革命英雄牺牲了自己在国家和个人之中,他们选择了前者.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范畴不可失却审美的维度。审美活动虽然不与理性和现实逻辑完全对立,但毕竟有自己的特性,如果要以冷静的科学认知和理性态度来判断审美活动,事物的现实性被规定为客体性,而不是在文艺研究时把主体间性上升到超越的领域进行理解,那么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体系将迷失于社会学领域。  相似文献   

16.
焦杰 《海外英语》2013,(2X):114-115
该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了可译性及其不可译性,并分析研究了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重要策略。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界矛盾对立的统一,这种矛盾源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语言好文化的差异,不可译是客观存在的,并阐述了不可译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相似文献   

17.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提倡多年,但至今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轻负担”与“高质量”对立起来,视其为不可实现的事。事实上只有轻负担,才能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纷坛复杂的动物世界里,有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某些种类的动物之间是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而实际上却是和谐统一的。比如动物间的"冤冤相报"现象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展情况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对立中寻找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含义与区别互斥事件的含义: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若干个事件.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P(A_1∪A_2∪A_3)=P(A_1)+P(A_2)+P(A_3).对立事件的含义: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事件A的对立事件一般都记作A.若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