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前大陆出版的几部红学史著作,对台湾当代红学的描述都不够详尽。2009年,胡文彬先生《跨越海峡的记忆——〈红楼梦〉与台湾》问世,为当代红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不可不读的学术著作。它概括了台湾红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介绍了台湾红学的代表专家和著作;就台湾红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给大陆带来的启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继天津师大首届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及浙江师大第二届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之后 ,今年 ,又一次成功地举办了海峡两岸中青年红学研讨会 ,与会人数逾百人 ,提交论文七、八十篇 ,反映出中青年红学研究力量日趋壮大的声势。这次会议仍由天津师范大学承办。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李希凡、蔡义江、胡文彬、张锦池等参加了开幕式。周汝昌先生也打来电话 ,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美好的祝愿。台湾方面出席这次盛会的著名学者有魏子云、刘广定、康来新等。应邀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孙隆椿。首届会议的主题是强调红学研究文本的回归 ,…  相似文献   

3.
红学家胡文彬近年陆续推出五部著作:《红边漫笔》(华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红楼放眼录》(华艺出版社1995年6月)、《红楼梦探微》(华艺出版社1997年8月)、《梦香情痴读红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和《酒香茶浓说红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约150万字,收集整理了他从事红学研究的部分成果.其涉及红学研究领域之宽、层面之多、问题之  相似文献   

4.
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洪承先生的治学和著述不仅是其个人志业的凝聚和体现,也是一个时代学术变迁的折射。杨洪承先生学术起步阶段对作家作品的寂寞开掘和边缘打捞,体现出他强烈的历史感;他最突出的“文学社群”研究,则是理论拓荒和体系性建构的精彩呈现,具备了一个理论家应有的高度自觉;而近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探索及文学社群研究,则是他“文化文本的文学研究”理路的生动例证。管窥杨洪承先生的治学,如果说“文学社群”是他自觉建构和倾心投入,而“文化文本的文学研究”则是暗含的一贯思路。这两个重要学术贡献的张力和意义,仍有待来者进一步延展和拓深。在他那质朴严谨的学院化研究风格中,依然不乏生命的温度甚至激情,那被遮蔽的感性的爝火从未曾熄灭。他的为学一如为人,坚忍、克制源于他的诚笃品格。  相似文献   

5.
元代史学家苏天爵在史学研究上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不仅有意识保存元代文献,而且提出有关文献编纂整理的看法。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主要成就和贡献,都体现在他的著述之中。目前的学术界,关于苏天爵的研究取得不少成就。本文撰写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苏天爵研究概况和现状作一番梳理;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三是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发掘继续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黄侃先生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治学成就主要体现有三:一是把握了语言的根本,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发诸口、施诸耳的是其中的语音;二是随文评述了治《尔雅》各家的成就和缺失,阐释了《尔雅》及其注释的体例,考正传本,为后来治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三是处处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发展观念和系统观念,把语言视为一个动态系统。他在继承清儒治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体现出语言文字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治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胡文彬先生的红学著作向以短小精粹、言之有物、贴近文本、贴近读者见长。其新著《感悟红楼》是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面对目前存在的将《红楼梦》研究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神秘化的倾向,我们应该提倡胡先生这种"辅导读物"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红边脞语》是胡文彬同志研究《红楼梦》的新著,最近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年来,文彬同志写了不少长篇大论,大多已收集在他同周雷同志合著的《红学丛谭》中,以及将要出版的他个人的专集《红楼梦探微》中,而这本《红边脞语》,则是他十几年来研究《红楼梦》的随手结集。全书一百二十五篇文章,写得都十分简短。这些“随感式的脞语”,在文彬同志来说,可能是他长篇大论以外的副产品,而对《红  相似文献   

9.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很多,而探讨的内容又比较集中或单一,因而不免常有拖沓重复、粗制滥造之嫌。更重要的是,周先生的红学著述总体上显示出治学“随笔化”的倾向,可用“红学随笔”或“随笔红学”加以概括。这种文体既不要求确凿的史实证明,也不讲究严密的逻辑论证;文章虽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天花乱坠,但给读者留下的却往往只是虚无缥缈的幻觉而已。  相似文献   

10.
红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在索隐、考证、评论这“红学三派”中,索隐派极容易误导读者,考证派有贡献也有局限,评论派则代表着红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的红学热引人注目,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认真从学术史角度对红学加以反思和清理,客观评价红学的历史与现状,《红楼梦》研究才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不仅是“五言之冠冕”,而且在其它领域都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应该给予其全新的,准确的历史定位。政治上,执着追求,“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学术上,玄学修养冠绝当时;文艺上,诗文书画堪称独步。其追求精神、综合素质、巨大成就,元嘉时期无人能出其右,被称为“元嘉之雄”。  相似文献   

12.
郭预衡先生一生专攻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兼具史家之心、智者之思和文人之志。他拥有"史家之心",在他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中,呈现出由浅而深三层内涵:一是走进历史现场,二是寻绎历史脉络,三是重构历史空间。他具有"智者之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审视社会的演变,洞察人性的精微,揭橥作家的心态;其著述堪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大学问、大文章。他肩负"文人之志",称许古代作家的"文采"、"才情"、"情致",其中国文学史著述极富文采和情感,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气"。郭预衡先生彰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以丰厚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肩负人文学者的历史责任,形成独具风标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废名被认为现代诸作家中“第一名难懂”。他披着释道外衣,骨子里却是个入世的儒者;曾引李商隐的诗“梦中传彩笔,花叶寄朝云”,勾勒自己的创作心迹和人生理想。其散文的特色是率真、诚实,追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自然美,以及清淡、朴讷和奇僻、生涩的美。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文化、学术三个维度综合观察,二百余年的红学历程,可分为"旧红学""新红学"与"当代红学"三个时期。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各个时期之红学,均显示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三个时期持续演进,记录着取得成就及付出代价的历史,也留下学科自身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郑振铎是20世纪初继胡适、鲁迅之后又一位古典小说研究的大家,他从最基本的文献搜集与整理做起,对小说文献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与典藏都有卓越贡献。另外,他还尝试运用文学进化论、社会历史学等众多新方法,来解决小说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其开创的研究方法值得后来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一生中颇有建树。本仅就其在两江总督任内的政绩作评述。  相似文献   

17.
周密字号考     
周密是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及文献学家。他博学多识,著作等身,在史学理论、史学撰述、文学批评、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周密一生,所用字号甚多,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现今学术界对其字号的使用并不能取得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的状态,亟需作一细致梳理。本文就用密的全部字号依次展开梳理考订,补阙拾遗,以期正本清源,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18.
胡钟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世界古代史专家,生前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会长。他在世界古代史、古代社会经济形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学界所公认的。不仅如此,他还曾涉足蒙古史研究,尽管其明代蒙古史领域发表的论著数量有限,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胡钟达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我们讨论他在明代蒙古史领域的建树,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