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楚辞讲演录》表现出周建忠先生对楚辞作者和楚辞文本的研究深入、把握准确和讲解详尽,对楚辞研究成果和学界掌故及相关信息的非常熟悉,同时表现出作者在楚辞教学上饱含热情和循循善诱的特点。它的出版,是周建忠楚辞研究及其教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了周建忠先生对祖国文学遗产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利用《楚辞》文本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相关传统文献以及充分吸收前儒时贤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今本《楚辞》的部分文本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也能对一些重要的《楚辞》学术史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嘉言在20世纪的《楚辞》研究中攻坚克难,钩深致远。李嘉言宏富博详的《楚辞》研究,体现出其独到的治学特色。发扬蹈厉的李嘉言,其《楚辞》研究在楚辞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力之教授以其对《楚辞》研究实实在在的贡献,鲜明的研究个性,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界称誉。成书体例研究是力之教授对《楚辞》研究的最大贡献。《招魂》研究是其另一重要贡献。在方法上,力之教授强调以古还古,注意深入解读文本,对文献材料进行横向的对比与纵向的考察,归纳古代文献的通例,探寻其普遍规律。回顾与总结力之教授的《楚辞》研究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全书共分四编五本、全面介绍了国内外楚辞研究的状况《楚辞研究集成》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带总结性质的著作,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楚辞研究的状况,给楚辞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全书共分四编五本。第一编《楚辞注释》资料翔实,对有关争端,作归纳分析,对疑难文学、作通俗解释,同时阐发文义,剖析结构,说明艺术特色。第二编《楚辞要籍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楚辞》颜色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范畴划分和词频统计;通过考察其搭配对象来判定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颜色词;对《楚辞》颜色词释义;讨论其词性和成分并对《楚辞》颜色词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对《楚辞》感到陌生了。近读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我隐然看到了一座通向楚辞研究的要津。汤炳正先生乃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担任中国楚辞学会会长十余年,其《屈赋新探》、《楚辞类稿》为楚辞研究的力作,乃当今治楚辞学者之必备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林云铭的生平际遇分析了《楚辞灯》的成书原因,并着重论述了《楚辞灯》的主要特点:通俗性和普及性;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评析能顾及屈子全人,眼观作品全局。认为林云铭继承了他的前辈在楚辞研究方面的进步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更新,在义理阐示、结构分析和词句解释方面不少地方独具慧眼,在楚辞的普及工作上亦用力最勤,对扩大楚辞的影响,深化楚辞研究,弘扬屈子忧国忧民精神,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逸《楚辞章句》是东汉时期重要的注释著作之一,其口语性强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东汉句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楚辞章句》串讲部分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期对东汉被动句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今天已经有不少人对《楚辞》感到陌生了。近读汤炳正先生的《楚辞讲座》,我隐然看到了一座通向楚辞研究的要津。汤炳正先生乃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担任中国楚辞学会会长十余年,其《屈赋新探》、《楚辞类稿》为楚辞研究的力作,乃当今治楚辞学者之必备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小学功底多承乾嘉学说的余韵。其《离骚解诂》《九章解诂》《天问疏证》《楚辞校补》《天问释天》《敦煌旧钞本楚辞外卷跋》等一系列的《楚辞》研究著作,征引丰富,视角独特,为文献学领域研究《楚辞》的注释、校勘、引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同时也是传世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以助于我们对《楚辞》的解读及汉代训诂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就殷光熹教授有关《楚辞》研究的部分重要成果作了简介,供学习或研究《楚辞》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楚辞韵式韵例的研究成果不多,目前仅以王显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入,徐昂《楚辞音》中有对楚辞韵式的阐发,其研究角度与王显的并不相同,以"以韵论节"的思路,确定并发展了楚辞"间隔协韵"的韵式。  相似文献   

15.
《楚辞章句》的成书基础源于王逸对民间不成系统的《楚辞》研究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学术界口述和文字著述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吸收。王逸在章句《楚辞》时虽摆脱不了汉儒说经习气,但却表现出努力挖掘《楚辞》中"言志抒情"的创作情感的章句思想和对《楚辞》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优游婉顺"的创作格调的激赏,而这两方面也成为了他独具一格的章句特色。  相似文献   

16.
笔与一些楚辞学均有这样的共识:楚辞学有着两千多年的研究历史,要想有什么类别的问题前人没有考虑过,有什么大的方面前人没有涉及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今人的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和路径上有所拓展、有所前进、有所深入,就很不容易了。楚辞的层次分析即是如此,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学对之已十分重视,种种见解、种种划分法纷纷涌现,要想于这一层面有新的斩获确乎艰难,而周秉高先生的《楚辞解析》(以下简称《解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硬是在此基面上赫然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主要体现于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利用出土文物与考古资料进行古代典籍研究,已成为当今学者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楚辞》在我国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因此以考古文献校读《楚辞》不仅为《楚辞》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更使此项研究越发具有权威性。本文着重从考古文献与《楚辞》校读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并举例此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以此阐释考古文献对《楚辞》研究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19世纪以来,《楚辞》日益引起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对《楚辞》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楚辞》英译研究概况,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统计了1988至2017年间国内《楚辞》英译研究成果,并指出该领域研究主要聚焦英译个案、英译对比、英译史及对外传播和其他文献四个议题。当前国内《楚辞》英译研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解读精细化、研究手段多样化等特点,但仍然存在研究力度需加强、研究视角待拓宽、译本系统性欠全和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四方面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重视跨学科交叉、关注中观研究、加大相应机构的参与力度研究,展开目标受众的深度调查研究,以推动《楚辞》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是传世最完整而时代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因此,王逸《章句》既是研究《楚辞》的最重要的材料,也是训诂学应该注意的研究对象,要全面评价王逸训诂实践的得失,深入研究王逸的训诂思想及《楚辞章句》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有待于方正之家。今仅就王逸《章句》的内容和价值作一点探索性的工作。 王逸《章句》体式宏大,观其大要,有释词与释句两端。请分别述之。  相似文献   

20.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其作品产生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后由西汉人刘向编定成集,并题名为《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它的诞生是诗歌形体的一次解放。它冲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代之以参差错落、迭宕活泼的句法,篇幅长,容量大,很适宜表现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通观《楚辞》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