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斋”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体道方法,更是庄子美学的重要范畴。“虚”既是“心斋”的本质特征,也是理解“心斋”的关键。想要透彻理解“心斋”,就必须从庄子美学的另外两个理论范畴“浑沌”与“气”着手,只有廓清了“虚与浑沌”和“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阐释出心斋的“虚”。  相似文献   

2.
“心斋”、“坐忘”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关于审美论的重要范畴。如果说“心斋”较侧重于排斥感官的感知,那么“坐忘”则较侧重于排除理性方面的因素。要研究庄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就必须对他的“心斋”与“坐忘”说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心斋”与“坐忘”说是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心斋辨义入手,论述了待、坐忘、气韵等几个与心斋密切相关的概念,以及心斋的本质特点。庄子的“心斋”说反映了审美心理变化的过程,“坐忘”方能“虚静”,“虚静”方能“明”,种种因素相互牵制。“心斋”说对我国的禅宗、文论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5.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庄子》论及技艺创作的思维运作。创作主体在“心斋”、“坐忘”中达到虚静的精神境界 ,气凝而神游 ,心与物化 ,物我两忘 ,则思接干载 ,乃臻于神 ,终达于道。可以说 ,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思维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在艺术实践中,自然表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而庄子美学中的“游”则体现了“游戏”和“游世”的特征,最终目的则在于“游心”。同时庄子还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观,将虚静视为心与道交融的基础,而“心斋”和“坐忘”又是虚静心态的基础。在言意关系上,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特点,并将言意关系提升到道的境界,阐释“大美不言”的境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虚实相生”观对司空图营造意象多有影响;庄子的“心斋”对司空图也大有启发。同时,中国画论及其他诗人的诗论对司空图的意象理论也有一定影响,从而最终促成了司空图以“虚”为纲来建构诗歌“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是指沾染了世俗气息的我,“吾”是天然本性的我。“吾”的质性经过外部和自身因素的施动作用而分化出“成心”和“有待”的“我”。庄子为达体道超脱之境界做出策应,主张“吾”通过“心斋”和“坐忘”来达到“丧我”。心斋的境界是虚,即虚以待物,以虚来强调心灵的涵容性,让自己摒除杂念,虚静纯一,内心复归于空明洁净,以凸显“吾”的存在;“坐忘”要求进入到物我两忘、是非皆泯、十方虚空、一灵独觉的境界,如此便可“同于大通”,达到心凝形释、神与物游、与物冥一的“物化”状态,“物化”之后,人的身心两方面俱得超脱,由此便实现了体道逍遥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徐訏是著名的小说家,同时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的建树,著有《灯笼集》、《借火集》等九部诗集,试从诗歌创作的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诗歌内容、意象、语言等方面,评析他的乡情诗,从而深切体会徐訏先生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家许烺光以1942年云南西城人以文化的方式应对一场霍乱为例,探讨了实证知识与非实证知识的关系。颠覆了实证知识的霸权地位,非实证知识被许烺光及众多学者证明是一个全球现象,而不仅仅存在于非西方民族。许烺光还指出实证知识与非实证知识的运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组织与文化模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反思了张光直关于文明“连续与破裂”的观点,进而质疑“现代人”的“现代性”幻影。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并没有理解其壮游天下的社会意义,更大大降低了徐霞客旅游事业的文化品位。徐霞客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产物,他的旅游事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种与众不同赋予他的旅游以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大学者钱谦益最先使用“徐霞客精神”一词,但未作阐释。本文研究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和徐霞客旅游的奇特性,总结“徐霞客精神”的文化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4.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西方",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强烈地折射出他们欲借现代化转型重构民族个性和未来中国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徐訏的涉世之初,这一时期各种作品的叠加已使其情爱观的雏形充分彰显。徐訏认为,情爱是在精神与本能的交互作用之下形成的,他追求的是灵肉兼备的情爱。此外,其情爱观在两极之间跌宕:亦理想亦现实,亦"唯情"亦"唯物";既憧憬"生死相许",又美刺"无谓牺牲";既承认物质是情爱的媒介,又拒斥金钱主宰着的情爱。其本意是在现实情爱之中寄寓神性理想,倡导一种建立在健全主体性基础之上的健康和谐的婚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是指以总统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与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根源在于体制设计时的先天缺陷:总统、总理、国会的职责、权限不明晰。而段祺瑞、黎元洪由于资历、气度、性格、处世的原因,加之各自身边智囊特别是徐树铮、孙洪伊的推波助澜,使府院之争更加激烈。而最终以徐、孙二人的双双去职而告一段落。建立民国时设计的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8.
2008年3月31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许霆案”进行了重新审理,最后判决被告人许霆犯盗窃罪。法院认定许霆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是不合理的,应当判决许霆无罪。“许霆案”的发生带来了新的法律问题,我国立法应当尽快加以完善,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文化视角切人,探讨“后期浪漫派”作家徐莳的文化选择。徐莳的小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蕴涵了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技巧,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徐莳的“浪漫传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可以认为,他的创作成功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通俗与高雅的高度融合,获得了独特的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