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女性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作为后现代话语的一部分,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经历了"女权"、"女性"、"女人"三个不同的阶段。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西方19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和两个世纪的女性文学,对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文学的兴起和成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为舞台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城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女性写作进一步塑造、想象了城市的现状与个性,本文试图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书写的“城市与女人”的文本解读来反映城市与女人、女人与物质、女人与情爱、女人与事业的关系和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海男的两部相关文本《女人传》和《男人传》,指出海男的这一写作是一次跨越男性中心话语和女性主义的盲点的双重障碍,还原男性和女性以及两性关系本来面目的尝试。还不仅对中国的女性文学是极大的充实,也显露了女性作家思维的深邃以及女性文学的无穷潜力。  相似文献   

4.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当代契诃夫",写作特色是心理现实主义,作品多以女性为中心。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本文旨在探讨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在主题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女性异化。分析了女性异化主题在女人与社会、女人与自然这两种关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体现了门罗的异化感。  相似文献   

5.
刘寒冰 《文教资料》2007,(35):61-62
伊莱恩·肖瓦尔特指出,英国女性文学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亚文化的地位,即始终处于男权文化领域之外的,不被接受的地位。她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19世纪女性作家的不断出现,女性文学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即女性(femi-nine)阶段,女权(feminist)阶段和女人(female)阶段。本文将结合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简要分析肖瓦尔特的女性亚文化理论,加深对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完整的女人,总要扮演女性、妻性、母性等三种角色。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时,就会让女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反之,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发生冲突时,就会让女人感到不满和不幸,甚至导致悲剧。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就是典型的例证。试从安娜所扮演的女性、妻性、母性之间的角色冲突这一视角来分析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抗战时期的重庆,译家聚集,译著浩繁,所译国别多样。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的格局。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8.
<正>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典型的男子汉文学,《三国演义》写在朝的帝王将相,《水浒传》写在野的英雄豪杰,两部小说让男人扬眉吐气,把男人的辉煌写到了极至。对女人来说却是历史的倒退,书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是父系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对父系文化最主动、最愚昧、最痴白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0.
"孤独"始终是女性文学不变的底色。庐隐、萧红和张爱玲更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书写孤独的典范,她们分别从时代的孤独、无家的孤独以及生命的孤独三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中挥之不去的孤独心绪和体验。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被打上了"依附"、"软弱"、"忍让"的烙印,女性自始至终缺少话语权、缺少自由、缺少反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独特艺术形式展现了女性主体性与主体意识。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氏塑造了"歇斯底里"新女性卡捷琳娜、精神拯救风尘女子格鲁申卡以及勇敢呐喊的病态女性丽莎,从非理性角度发掘了女性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涌现,为我们重塑改写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文章分别从"在文学虚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在文学阐释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和"在文学解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以<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丛书为代表的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经济转型下女性写作中的女性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女性写作中存在的女性意识的涵义 ,回顾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两个发展阶段 ,并引出本文的焦点问题 ,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女性文学对女性意识所做的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迈进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从阿关、叶子、伸子这三个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日本女性文学形象的渐变与突破,以及日本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女性思维的嬗变。通过对这三个女性人物性格、经历的剖析,透视日本女性文学向女性主义文学过渡的历程,以及与同时期的西方女性文学相比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始终贯穿着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主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这近百年的心路历程,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70年代末探寻"与男人一样"的作为"人"的价值阶段;二是80年代探寻"与男人不一样"的作为"女人"特有的价值阶段;三是90年代以来探寻"与别人不一样"的作为"个人"的价值阶段.文章对各个不同阶段女性作家探寻女性意识的创作文本作了理论分析,阐明了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从而透视出20世纪女性作家在崛起及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底层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底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鲜活生动。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逐一解析了新时期以来底层文学中的三类女性形象,展示了坚守在恬淡静谧的乡土世界中女性的淳朴善良,探究了进城女工在城市中的辛酸遭遇和精神困惑,揭示了昔日辉煌的纺织女工沦为"霓虹灯下的哨兵"所承受的社会阵痛,意在引起社会对于广大底层女性的更多关注和帮助,思索底层女性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20世纪初叶,进入自觉的历史时期以后,女性文学自我深层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的女儿国和神圣爱情梦想的破灭;男女分盟与女性的孤独与漂泊;理性文明的崩塌和魔女、怨妇的出现。论文从这一视角对中国女性文学纵深意识的演进轨迹作历史考察,并对冰心、丁玲、张爱玲等的历史地位和有代表性的若干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评论。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xpanding female educ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paid employment in Japan, China and India, three of Asia's largest economies. Analysis based on existing data and literature shows that despite the large expansion in educational access in these countries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women have lacked egalitarian labour market opportunitie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discouragement and individual choice largely explains the withdrawal, non-participation or intermittent female presence in the labour force, notwithstanding increased educational access. In taking stock of these issues and debates across these countri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parallel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these countr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persistent gender norms which, amongst other things, imply the centrality of marriage and non-market unpaid labour for wome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gender-sensitive public policy in order for increased education to translate to labour market gains for women, lead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实践、探索中走向丰富和深邃.所取得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多维理论视野的初步建立;二是本领域基本概念的辨析和理论资源的清理;三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动态把握及其本土适用性的探询;四是百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践的探讨;五是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