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明清时期河南民众跨省进香活动十分兴盛,位于今湖北西北的武当山是其主要的进香地之一。研究表明,河南朝武当的香客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很广,是武当山香客中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朝山的香客多以地缘的关系结成香社出行,时间以春季为多。河南真武信仰的兴盛、真武本山———武当山建筑宏丽、风景优美、武当道教的影响及便利的交通,是河南民众大规模进香武当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武当山玄天上帝神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得道圣地。武当山的各大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为玄天上帝,其从神系统庞大而复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服务于玄天上帝神系的。武当山玄天上帝等神祗的奉神状况专题非常重要,它是武当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是“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得道圣地。武当山的各大道教宫观,奉祀的主神为玄天上帝,其从神系统庞大而复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服务于玄天上帝神系的。武当山玄天上帝等神祗的奉神状况专题非常重要,它是武当文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大通县的部分民众崇信道教中奉为“北方之神”的“真武大帝”,当地“老爷山朝山会”是移植武当山地区朝拜“真武”的朝山礼俗,时间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并且发展成为该地区民众世代延续的重要朝拜祈福、进香、还愿的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5.
古代武当山游记文学涉及武当道教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极具认识和利用价值。本文对其中关于武当山得名认识上的偏差予以了驳正,并对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深层次原因作了深入探讨。与此同时,对诸多游记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武当道教渊源、真武传说、道士修炼及其日常生活等情况,也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6.
武当道教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7.
武当山自古传下一桩脸炙人口的玄门奇事,即真武“插梅寄榔”的故事.相传,真武年少时在武当山修道,由于意志不坚,返回途中,于武当磨针涧遇姥姆(紫气元化身)磨砺铁棒,真武好奇打听,方知磨针,从对话中真武顿悟“铁棒磨针,功到自成”之理,复又上山修炼,途中折梅枝寄于榔树,并仰天誓日:“吾若道成,花开果结”.功夫不负其武,四十二年的面壁修行终成正果,榔梅亦随显灵异,果然开花结果.从此,榔梅的故事得以流传.后至宋、元,武当山道士将其视为神果,山灵.明永乐初武当山五龙宫道士李素希又将榔梅  相似文献   

8.
以武当山紫霄宫台湾功德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其外观形制、碑文内容等角度入手,分析台湾功德碑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进而尝试说明武当山玄天上帝信仰对海峡两岸信众在信仰面向、信仰理念、信仰行为上所产生的共识,以了解台湾玄天上帝信仰的炽烈和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风俗.  相似文献   

9.
武当山道教文化底蕴深厚,但体验性不够强;山水生态良好,但特色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产品缺乏。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要有机容易融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贵生向善、性命双修,父天母地、忠孝为先的武当道教理念,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真武祖庭景区、太极祖庭景区和上善若水景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武当山推广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感受武当文化和领略武当魅力。为了更好地向国际推广武当山、发展武当旅游、弘扬武当文化,武当山导游词的英译显得越发重要。通过分析汉、英导游词的文本异同,探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武当山导游词英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武当山是我国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民间尊奉他为斩妖镇邪,赐福保泰的玄天上帝。于是民间形成了到武当山朝山进香、朝拜真武大帝的习俗。  相似文献   

12.
明代,成祖以后的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把玄天上帝奉为“护国家神”.明代《大岳太和山志》对明皇室的玄天上帝信仰做了大量记述.明朝二百余年闻,武当山编修了四部志书,不仅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因此,通过对明代《大岳太和山志》的解读,既有助于揭示明皇室与武当道教的密切关系,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代道教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明清时期武当山地区的诗赋、游记、方志等描述、记载的信息进行考证,以此来确定明清时期武当山地区所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相似文献   

14.
六百年前的丙戊,永乐皇帝拉开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皇家建筑序幕。在靖难之役后,武当山皇家庙观,成为永乐皇帝大修文治的重要措施。从此.武当山有近300年鼎盛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此得以充分展现。今又丙戊,我们在纪念它诞生时,需要继续研究它、解读它.让这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武当山明代圣旨为依据,探讨玄帝信仰、宫观维修,以及明代武当山经济的主要来源等问题,力求再现明代武当山及武当道教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6.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建文帝生死不明。许多资料则证明,建文帝当时还活着,为了寻找建文帝和防范建文帝东山再起,朱棣不惜劳师动众兴建武当山。建文帝疑案成为朱棣兴建武当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考据,官山是一个文化历史概念,是明代成化皇帝在武当山划定的核心保护区。武当山与官山包含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玄武起源     
玄武是武当山道教供奉的主神,史称北方之神,武当山亦称北山。武当山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为什么称北方之神、北山,玄武起源于何时代.为什么改太和山叫武当山等问题,众说纷纭,成为历史疑案。数年留意查找许多有关史料,终于查清其大概:6300年前,帝高阳颛顼在江汉流域统领古三苗氏族,“以龟蛇缠绕的玄武为图腾”,供奉玄武的圣山叫太和山,太和山地处古苗的北方,故称北山。尊“颛项为北方神”或“北方玄帝颛顼”等,死后葬于汉水上游鱼山。发展到尧舜禹时代“古三苗国三苗九黎文化空前繁荣”被消灭。禹为统治“善留恶去”的遗存苗民,改太和山叫武当山,夏王朝允许玄帝以“披发跣足“龟蛇缠绕”的原始雏形供奉,是遗存的古苗民变成汉民族,继承并发展了玄帝和玄武神文明,并使时代不缺环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