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集群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策略重点应转向"结合内部资源更充分利用集群网络资源"。传统产业特征及单个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传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网络式创新成为必然。本文将集群网络划分为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2个维度,利用浙江绍兴轻纺产业集群这一典型传统产业集群的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路径关系,结果显示集群网络结构、网络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业集群网络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明显强于网络结构的影响。此结论对于优化产业集群网络、提升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企业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网络强度、网络稳定性、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网络的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所以,企业应重视外部网络结构,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外部网络,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创新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企业通过网络关系促进知识获取是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制造业产业集群206个有效企业样本的调查数据,引用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集群网络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关系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知识获取在网络关系各维度对协同创新绩效中介作用的判断是:在网络强度、网络质量和网络稳定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权力和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以此对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技术溢出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旭  朱秀梅 《科学学研究》2010,28(9):1435-1440
诸多研究认为,技术溢出是集群内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创新环境和吸收能力是技术溢出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调节变量。构建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企业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等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的97家软件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集群内,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且两者之间关系受到企业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环境的正向调节作用,另外,企业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间技术溢出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企业通过网络关系促进知识获取是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制造业产业集群206个有效企业样本的调查数据,引用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集群网络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关系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知识获取在网络关系各维度对协同创新绩效中介作用的判断是:在网络强度、网络质量和网络稳定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权力和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以此对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长乐纺织集群为例,分析了企业嵌入于当地业务网络及其吸收能力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同业生产者间的业务互动联系构成集群知识流动的主要渠道;业务网络形成基于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之上,并具有选择性;即使具备同质化的社会背景,但集群企业所处的本地网络位置和吸收能力对其创新活动产生显著正向作用,进而形成创新绩效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综述和集群特征,构建了集群企业开放度对其创新绩效影响机制模型。通过对浙江省3个产业集群11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知识获取在集群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即集群企业开放度是通过影响知识获取进而影响创新绩效。(2)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其中:潜在吸收能力在企业开放度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实现吸收能力则在企业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3)网络中心性在集群企业开放宽度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晓娟 《科学学研究》2008,26(4):874-879
 集群中知识的流动具有选择性和不对称性特征,集群企业并不能均等地共享“产业空气”带来的溢出效应,进而形成了企业间创新绩效的差异。实证研究显示,集群知识网络开放度、网络中心度、关系质量和关系稳定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而知识网络规模与关系强度仅对集群的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对大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文献分析基础上,基于集群特征, 构建了以网络中心性和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以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的集群企业开放度对其创新绩效影响机制模型。选取浙江省3个产业集群中116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实证验证。结论表明:第一,知识获取在集群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即集群企业开放度是通过影响知识获取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第二,知识吸收能力在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中起到调节作用,其中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强化企业从创新开放度中获取知识,而现实吸收能力则在企业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第三,网络中心性越高,集群企业开放宽度对企业知识获取的正向效应越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集群企业推进开放式创新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回顾,构建了网络强度、知识转移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浙江省五个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调查对象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网络强度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转移在网络强度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此外,还引入集群类型这一控制变量,研究发现,不同集群类型中,研究模型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集群内知识流动的空间不均衡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颖  杨锐  江祎祎 《科学学研究》2007,25(4):745-749
知识已成为创新的核心资源,集群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外在的客观情景。研究集群内知识流动的特征,及其整个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于深刻把握集群创新的微观机制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地方产业集群的有效治理。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从吸收能力角度,以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为例,实证发现知识在集群网络里的流动、扩散呈现不均衡性、具有选择性,知识网络结构具有派系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吴波  贾生华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45-1852
 面对全球价值链锁定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强调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升级的关键作用。按照能力来自于经验的逻辑,从外部网络和内部创新两个方面认为开放网络为集群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新知识,拉动集群企业的知识吸收经验;战略先行意味着集群企业积极地进行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推动集群企业的知识吸收经验;并且网络开放所提供的多元化的新知识为企业带来的新的成长机会,从而强化了集群企业的战略先行,因而战略先行成为影响“网络开放-吸收能力”关系的中介变量。利用浙江省5个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196家集群企业的实地调查数据,证实了网络开放和战略先行对集群企业吸收能力构建的积极作用,以及战略先行对“网络开放-吸收能力”关系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珠三角214家集群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关系营销导向既直接影响联盟绩效,亦经吸收能力施予间接影响;关系营销导向对知识创新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通过吸收能力间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爱民  陶宝  马莹莹 《软科学》2013,27(1):15-19
以郑州市部分产业集群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以企业竞争合作行为为自变量,以集群创新为调节变量,以集群可持续发展为因变量的假设模型,揭示其路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对集群创新、集群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了良好的企业竞争合作行为、持久的集群创新能力在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竞争的创新协作关系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成都市新都家具制造业集群为例,从节点度、中介中心度和结构洞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节点度及其网络中介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而结构洞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企业创新绩效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又选择了三家代表性企业,从其网络结构嵌入性、企业实力、领导者创新意识等方面,进一步对比分析了网络结构嵌入与企业内部因素之间的关联。最后,针对集群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具体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网络嵌入性与集群创新关系的演化关系,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网络嵌入性和集群技术创新互动的演化模型,模拟显示适度的嵌入性能够提高集群创新绩效,嵌入不足和嵌入过度都会导致创新低效,当集群出现过度嵌入性时,实施集群开放引入异质性资源有利于集群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